$*ST春天(SH600381)$ $贵州茅台(SH600519)$ $五 粮 液(SZ000858)$
吴其伦,知名财经专家。
当禁酒令的闸门落下,白酒市场仿佛迎来了一场无声的雪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崩塌的并非整个版图——中低端市场在冰封中挣扎,高端白酒却显得很抗打,在凛冽寒风中燃起灼热的火焰。这看似矛盾的图景背后,潜藏着人性与市场的深刻逻辑:当自由被限制,稀缺性便成为欲望的燃料。
中低端白酒首当其冲,成为政策收紧的最大牺牲品。剑南春、古井贡等曾以亲民价格占据大众餐桌的品牌,在公务宴请骤减与日常消费克制的双重夹击下举步维艰。当“喝一点”的机会变得奢侈,消费者对“喝什么”的选择便加倍苛刻。大众市场的萎缩,正是消费理性在政策压力下的被迫觉醒。
与此形成戏剧性对比的,是高端白酒市场的坚挺。茅台、五粮液甚至更小众的听花酒,却未因政策受阻。这绝非偶然——当畅饮次数被严格限定,每一次举杯都被赋予了超越滋味本身的意义。酒杯中晃动的,已是身份认同、社交资本与稀缺体验的混合体。
“能喝听花,绝不喝茅台;能喝茅台,绝不喝五粮液……”——这条在酒客中悄然流传的“鄙视链”,赤裸裸揭示了人性深处的补偿机制。当总量被限制,人们便本能地追求单位价值的最大化,将每一次饮酒机会升华为自我犒赏与价值彰显的仪式。政策的高压无形中重塑了消费心理,将饮酒行为异化为一场价值竞赛。
凡勃伦效应在此刻被无限放大:价格本身成为炫耀的资本。茅台越贵,越能在有限宴席中彰显主人的诚意与地位;听花越稀缺,越能为饮者披上品味独特的光环。高端酒窖中的老酒价格逆势攀升,拍卖场上新酒溢价惊人,正是这种扭曲逻辑的市场回响。奢侈品经济学在此刻展现出冷酷的精准——越贵,越被渴求。
这场分化远不止于市场数据,它深刻折消费文化的嬗变。当白酒从佐餐饮品升格为社交货币,其价值便脱离了单纯的口感坐标,转而锚定于身份认同的坐标系中。消费行为本身,已成为阶层与圈层的无声宣言。
禁酒令下的白酒江湖,上演着一场冰火同台的荒诞剧。当饮酒自由被限,每一次选择都成为价值宣言——杯酒之间,照见的是我们如何以消费为笔,在现实画布上勾勒自我价值的轮廓。 当饮酒成为限量版的仪式,杯中的液体便不再是酒精,而是身份认同的液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