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间,达仁堂(600329.SH)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5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3.15%;而归母净利润增长193.08%至19.28亿元,但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5.93%,仅为5.96亿元。
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这家百年药企当前经营层面的复杂性,也暴露出其在业务发展与盈利稳定性上的潜在挑战。
营收规模收缩,核心主业增长承压
从数据趋势来看,达仁堂2025年上半年营收的大幅下滑并非偶然,而是近年持续调整的延续——2023年Q4已出现9.57%的同比下滑,2024年全年降幅扩大至11.14%,到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攀升至33.15%,营收规模收缩的态势尚未看到扭转迹象。
若深究背后原因,2024年末的业务结构调整是直接导火索。公开显示,2024年末,达仁堂将其全资子公司天津中新医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以增资方式并入津药太平医药有限公司,导致医药商业板块从公司合并报表范围中剥离。
从短期财务指标来看,商业板块的剥离确实带来了毛利率的显著提升——从2024年的49.93%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4.67%,但这种优化是以牺牲营收规模为代价的,直接造成了营收数据的急剧收缩。即便按照公司口径剔除医药商业板块的影响,聚焦核心的医药工业板块,其表现也难言乐观:该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5亿元,同比仅微增0.87%,这样微弱的增长幅度,远不足以支撑企业长期发展需求,更难以掩盖公司核心业务增长动力枯竭的事实。
从业务结构进一步拆解,达仁堂的两大支柱业务均陷入下滑泥潭:作为营收主力的中成药业务收入24.25亿元,同比下降20.81%;西药业务收入4.68亿元,同比下降24.86%。这种全面下滑,折射出公司在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渠道掌控力上的双重不足,而更深层的症结在于“一超多弱”的产品结构——中成药板块占总收入比重高达91.47%,且过度依赖单一明星产品“速效救心丸”。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含税销售额11.28亿元,虽实现5.45%的同比增长,但对比其2023年高达31%的同比增速,明显可见增长放缓;第二大单品“清咽滴丸”虽以52.28%的高增速实现2.89亿元销售额,却因基数过小,根本无法形成对营收的有效支撑,抗风险能力极弱。
尽管手握达仁堂、隆顺榕、乐仁堂、京万红等多个中华老字号品牌,但面对现代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达仁堂仅靠传统优势产品已难以为继。
例如,在心血管用药领域,随着中药创新药(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改良剂型)、中西医结合复方制剂的陆续上市,消费者与医疗机构有了更多选择,而“速效救心丸”作为传统剂型产品,在适应症拓展、给药方式优化上进展较慢,逐渐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压力。尤其在医药行业政策监管趋严、医保控费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依赖少数传统产品的商业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扭转颓势,公司尝试以“内容即货架”思路拓展新零售:启动O2O“风火轮”计划,依托美团等平台优化终端服务;在电商旗舰店上新8个独家产品与1个大健康产品。然而,这些新兴渠道对整体营收的贡献仍有限,尚未能抵消传统渠道的下滑,主业增长的困局仍未打破。
非经常性损益撑局
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财报显示,达仁堂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到19.28亿元,同比暴增193.08%,这一亮眼数据初看令人振奋,但深入分析利润构成后,其背后的“含金量”便值得商榷——净利润的飙升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内生性增长,而是高度依赖一次性收益,这种失衡的利润结构,暗藏明显的可持续性风险。

图片来源:达仁堂财报
仔细剖析利润来源可以发现,达仁堂转让了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史克”)12%的股权,仅此一项交易便实现税后净收益13.08亿元,这一金额直接占据公司总利润的67.8%,成为推动净利润翻倍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史克并非普通联营企业,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药企之一,它长期是达仁堂的“现金奶牛”:过去六年,天津史克累计净利润超38亿元,为达仁堂贡献了约10亿元的权益利润。此次出售部分股权,虽在短期内为公司带来可观的财务增量,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但也意味着未来公司对这一核心资产的收益依赖将大幅减弱,短期利好的背后是长期收益支撑的削弱。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扣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后,达仁堂的真实经营状况便显露无遗。财报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仅为5.9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93%。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达仁堂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小幅下滑。
从非经常性损益的明细来看,这种“依赖一次性收益”的盈利模式并非个例。财报显示,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额高达13.31亿元,其中仅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含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冲销)就达15.6亿元,所得税影响额为-2.35亿元。
更需警惕的是,此次出售天津史克股权并非首次——此前达仁堂已出售过该公司13%的股权,两次合计转让比例达25%。这种“变卖家产”式的利润补充方式,本质是对存量资产的变现,而非通过生产、销售、研发等经营环节创造新价值,显然无法作为长期盈利的稳定支撑。
这种非经常性收益的影响,还直接体现在盈利能力指标的异常波动上。财报显示,达仁堂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74.67%,同比上升24.74个百分点;净利率更是达到72.56%,较上年同期上升56.13个百分点。单看第二季度,公司净利率高达129.79%,较上年同期上升115.54个百分点。这些指标的异常飙升同样主要归因于股权处置收益,而非经营效率的真实提升。
2025年上半年,达仁堂应收账款达到12.26亿元,同比增长62.07%。此外,达仁堂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88亿元,同比下降12.2%。
除了营收与利润的矛盾,创新短板同样突出。
研发投入薄弱
创新短板制约长远发展
达仁堂作为一家手握多个百年老字号品牌的中药企业,在传统产品领域积淀了显著优势,但在医药行业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浪潮中,其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正逐渐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短板。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6155.23万元,尽管较上年同期的4665.25万元增长31.94%,但从占比来看,仅占营业收入的2.32%,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创新型医药企业的平均水平,更难以匹配其“现代中药引领者”的战略定位,暴露出研发创新投入的薄弱根基。

图片来源:达仁堂财报
研发投入是医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带量采购、创新药优先审评等政策推动下,中国医药行业正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头部药企的研发费用率通常稳定在10%以上(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近年研发费用率均维持在15%-30%),这样的投入力度才能支撑起从药物发现、临床试验到商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而达仁堂不足3%的研发投入比例,恐怕无法支撑其打造“现代中药引领者”的战略定位。
2025年上半年,公司虽启动多款产品的循证研究、完成两项新药项目中试与两个品种的临床病例入组,还围绕“京万红软膏”开发出敏感肌适用的“舒韧安肤系列产品”并于7月上市,同时推进“速效救心丸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痹祺胶囊干预痛风间歇期溶晶痛”等临床研究,但这些举措却均属于渐进式创新,未能突破“在传统产品上做优化”的局限,难以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壁垒。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达仁堂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步伐仍显缓慢。公开显示,2025年已取得9个产品国际注册证书,并上线境外电商平台。然而,与国内领先的中药国际化企业相比,达仁堂的海外市场渗透率仍然偏低。
例如,同仁堂为推动核心产品国际化,不仅针对海外市场需求优化剂型(如将传统丸剂改良为更易服用的胶囊剂),还投入重金开展符合欧盟EMA、美国FDA标准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其拳头产品“安宫牛黄丸”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当地医保或主流药房销售渠道,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超25%;而达仁堂目前的海外布局,仍停留在“获取注册证书+电商试水”的初级阶段,既未针对海外消费者用药习惯调整产品形态,也缺乏国际认可的临床数据支撑,导致产品难以进入海外主流医药市场,海外营收贡献长期不足5%。
此外,研发投入不足的短板,不仅体现在国际化布局的滞后上,更直接影响了公司核心业务的创新突破与新品孵化。尽管公司虽坐拥多个独家品种和保密配方,但近年来鲜有重磅新药上市,多数研发资源被投入到现有产品的优化中,如探索速效救心丸新增适应症、开发京万红软膏的化妆品应用等。这些工作虽能短期内为产品带来增量,但无法实现“从0到1”的突破,难以驱动业绩颠覆性增长。
反观行业领先企业,正加速在中药创新药、经典名方现代化转化、中西医结合疗法等前沿领域布局,通过持续高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例如,反观行业领先企业如云南白药,近年来通过年均超15亿元的研发投入,在中药创新药领域持续发力——其自主研发的“血塞通软胶囊(改良型新药)”,针对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凭借更优的生物利用度获批上市,首年销售额便突破8亿元,成为心脑血管领域的新爆款,而达仁堂在这些关键领域的布局,目前仍以早期探索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成果。
综合来看,达仁堂2025年半年报业绩下降,主业乏力、盈利依赖非经常性收益、创新短板突出等问题交织,百年药企若想破局,还需在主业与研发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