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新材”或“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同比下降28.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9.3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2元。财报显示,产品价格下行与成本刚性压力形成“剪刀差”,叠加房地产需求萎缩影响,企业正通过生产线冷修、资产盘活等举措应对行业寒冬。
具体来看,三峡新材2025年半年度实现总营收6.25亿元,同比下降28.01%。成本端营业成本6.30亿元,同比下降19.13%,费用等成本9251.04万元,同比增长32.64%。营业总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后,归母净利润-2699.30万元。三峡新材表示,主导产品销价与销量双重压力叠加,加剧收入下降幅度是营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浮法玻璃市场价格明显下滑,且因营销策略调整现汇回款比例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及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但成本下降幅度低于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幅度。管理费用方面,因组织结构调整及人才引进,本期管理部门职工人数同比增加导致。财务费用增加是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债务融资规模扩大导致利息支出增加。
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方面,三峡新材下辖全资子公司湖北金晶、金晶玻璃,控股子公司新疆普耀、当玻硅矿,2025年上半年生产平板玻璃1,229万重箱,产品普通级率91.37%,销售平板玻璃1,085万重箱以上,产销率88.28%;生产LOW-E镀膜(单、双银)玻璃750万平方米,销售684万平方米,产销率97.44%。2025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5亿元,上缴税收1,794万元,生产精砂16.55万吨,尾砂销售收入270万元;深加工业务收入341万元。
三峡新材称,浮法玻璃产业当前面临的核心矛盾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导致的“供需失衡”状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新开工面积下滑20.0%,房地产需求萎缩直接传导至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玻璃市场,2025年上半年浮法玻璃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当前行业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特征,一方面,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通过掌握硅砂资源、先进的技术装备与大窑炉的规模效应具有极强的成本管控能力,掌握市场定价权;另一方面,环保成本的刚性上升与产能利用率不足、单位生产成本不经济则加速中小厂商退出市场,推动行业集中度系统性提升。未来产业发展将在紧平衡约束下,向高端产品替代、低碳生产转型、产能效率优化三大方向演进。产能总体过剩的大趋势下,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具备核心技术壁垒、资源整合能力及全球化供应链布局的头部企业,有望通过兼并重组与产业链协同进一步扩大优势,主导重塑未来市场格局。
半年报透露,公司浮法一线停产冷修。经初步评估确认,该生产线所使用之辅料因长期服役已出现纯度下降现象(具体表现为杂质含量上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及后续工艺稳定性)。为高效盘活公司现有存量资产,规避因生产线长期停运而引发的资产闲置及价值贬损风险,经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决定对浮法一线冷修过程中回收的124.9吨锡锭资产实施专业化处置,并通过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进行公开挂牌转让。为此,公司特委托湖北华审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对上述锡锭资产进行了评估,评估价值为3,101.7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与摘牌方就上述交易已完成交割。
从行业角度来看,整个平板玻璃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已开始主动减产。对三峡新材而言,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将成为管理层面临的最大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