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今年1至7月,江苏获批上市的创新药已达14个,不仅超过去年全年总量,更在全国同期49个获批创新药中数量占到近三成。
在创新药领域,江苏此前已连续两年领跑:2023年获批9个、2024年13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的表现更是延续了这一领先态势。
14款新药覆盖多病种
多家药企业绩与股价双升
记者发现,这14个创新药覆盖肿瘤、脊柱炎、流感等多个治疗领域,其中不乏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首个”品种。
以江苏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苏维西塔单抗为例,该药物是我国首个“铂耐药”卵巢癌全人群适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不仅是江苏首个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品种,更是全国首个获批上市、试点分段模式生产的抗体偶联药物。
行业龙头企业也持续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如恒瑞医药的硫酸艾玛昔替尼片、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分别为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成人患者、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产业活力同样体现在市场表现上。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江苏50余家A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中,多家企业今年以来实现业绩与股价双升:药明康德上半年归母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激增101.92%。恩华药业同期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11.38%;千红制药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3.6亿元、1.6亿元,同比增长95.8%、54.6%。股价方面,江苏40余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呈上涨态势,年初至今,赛分科技、博瑞医药、海辰药业等多家企业累计涨幅超一倍。
中金公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国产创新药正从此前多年的“跟随式创新”大趋势中,逐渐走出一批“后来居上”、乃至“同类最佳”“全球首创”的优质管线。部分管线敢于头对头挑战全球一线药物,有望改写治疗格局。
筑牢创新“护城河”
“AI+医疗”助推赋能
江苏创新药的持续突破,背后是稳固的生物医药产业根基与地方政策的持续赋能。
从产业规模看,过去两年,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均在15%左右,居全国首位。这种领先优势源于对产业潜力的早期洞察——通过集中资金、人才等资源,江苏在生物医药领域早早构筑起先发优势。
例如,2007年成立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作为苏州首个聚焦生物医药的核心载体,如今已汇聚620余家医药创新企业;2011年起步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已集聚企业1300余家;位于泰州的中国医药城已集聚国内外医药大健康企业1300多家,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亦在持续加码。2023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打造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居首位;“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已在生物医药领域部署各类科技计划1400多项,为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一系列务实举措也在源头处发力:位于南京、苏州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门在江苏省高新区实施“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聚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赛道。
在产业与政策的双重加持下,江苏各地还在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布局“AI+生命科学”,支持初创企业与科研院所运用AI攻克中枢神经、蛋白质药物设计等前沿难题;今年5月,2025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在无锡举办,长三角AI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同期成立,为区域协同探索AI与生物医药融合开辟新路径。
在医疗终端,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机构已推出“AI报告结果科普”功能,基于DeepSeek技术,AI助手能自动识别检查报告异常指标,用通俗语言解读临床意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中邮证券在研报中表示,“AI+医疗”行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2年的137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553亿美元,有望进入商业化加速阶段。
从持续领跑的创新药获批数量,到“全球首创”“同类最佳”的管线突破,再到AI技术深度融入研发、诊疗全链条,叠加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江苏正在持续孕育更多满足临床需求的新药成果,为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