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控制权“净化”与转移(正在进行,即将完成)
市场化处置程序(“演戏”给外界看):
长城通过公开发布营销公告、在阿里平台挂牌拍卖等方式,履行市场化、公开化的处置程序。这既是法律合规的要求,也是向监管和市场表明其处置过程的“公允性”。
“内定”接盘方入场:
这次公开处置大概率不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竞价,最终的接盘方很可能早已与长城、贵州省国资委等进行了深度的沟通和协调。
最可能的接盘方是一个代表贵州省国资委意志的实体,这个实体可能是:
贵州磷化集团: 如果最终战略是打造化工旗舰。
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的关联方: 如果最终战略是习酒借壳。
一个新设立或指定的省级国资投资平台: 这个平台作为“过桥方”,先接手控制权,再进行后续的资产整合。
完成股权交割:
通过上述程序,该国资实体正式从法律上获得渔阳公司持有的26.25%股权,成为赤天化的新任控股股东。
丁林洪/渔阳公司彻底出局。
第二阶段:上市公司内部“清创”与“塑形”
新国资股东入主后,将利用其控股地位,主导对上市公司进行一次彻底的内部清理和重塑。
改组治理层: 全面改组董事会和监事会,聘任新的、符合未来战略发展方向的管理团队。
剥离不良与非核心资产(“清创”):
煤矿业务(安佳矿业): 这是一个必须剥离的“毒瘤”。新股东会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代价(甚至贴钱)将其剥离出售,以停止上市公司的持续“失血”。安全事故为此提供了最充分的理由。
医疗业务(大秦医院): 同样是持续亏损的“包袱”。新股东会为其寻找合适的下家,很可能会将其剥离给贵州本地的医疗、康养或旅游相关的国资平台或民营企业。之前医院大楼的招租,可能就是在为这次剥离寻找和锁定意向方。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渔阳公司未完成的业绩补偿,新股东入主后可能会通过法律途径与上市公司达成和解,或者在国资委的协调下,以某种方式(例如,在后续重组的对价中进行调整)予以解决,最终“销账”。
强化核心资产(“塑形”):
大力推进5亿元化工技改项目: 无论最终目的是什么,一个升级后的、更有价值的桐梓化工都是必要的。新股东将提供资金或融资支持,确保技改顺利完成。
第三阶段:“终极大戏”——一揽子资产置换
在上市公司被清理成一个主要持有“升级版”桐梓化工(以及部分现金)的、相对干净的平台后,最关键的一幕将上演。
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剧本,依然是我们之前推演的那个逻辑最完美的“一揽子”置换方案:
启动重大资产重组: 上市公司(赤天化)宣布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核心交易结构:
资产置入: 上市公司向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核心的、作价巨大的酿酒业务资产。
资产置出: 上市公司将持有的全部桐梓化工股权(此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技改,价值得到提升),整体置换/出售给贵州磷化集团。
交易完成后的格局:
上市公司:
主营业务彻底变更为白酒。
公司名称大概率变更为**“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
控股股东变更为习酒集团。
贵州磷化集团:
获得了升级后的桐梓化工,实现了省内煤化工与磷化工的整合,壮大了其产业版图。
长城资产:
对渔阳的债权,通过第一阶段的股权处置(转让给新国资股东)得到回收。
其直接持有的11%赤天化股权,在习酒注入后,价值将得到数倍乃至数十倍的重估,实现巨额的投资回报,完美退出。
为什么这个剧本可能性最大?
解决了所有矛盾: 它同时解释了为何要布局酒业,又为何要大力投入化工技改。
实现了多方共赢: 习酒成功上市;磷化获得优质资产;长城完美解套并获利;贵州省国资委盘活了困境企业,并推动了两大龙头的协同发展,实现了国资的大幅增值。
符合政策导向: 既解决了白酒企业IPO难的问题,又推动了地方国企的产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