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海航控股中报业绩扭亏为盈
海航控股(600221.SH)2025年中报业绩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0.57亿元),是多重内外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可从以下五个维度综合理解其意义:
一、业绩核心表现与历史突破
1. 盈利关键指标
营收330.83亿元,同比增长4.22%;归母净利润0.57亿元,首次实现辽宁方大集团重整后的半年度盈利。
- 对比2024年同期净亏损6.36亿元,扭亏主要源于国际航线复苏、成本优化及汇兑收益。
2. 运营效率提升
国际业务爆发式增长:国际航线收入客公里(RPK)同比增68.68%,载客量达194.15万人次(+67.62%),运力投放(ASK)增60.09%。
国内网络优化:夏秋航季一线-三线互飞航线占比79.34%(+1.54%),海口、郑州等核心枢纽市占率居行业前列。
二、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1. 国际航线复苏与战略扩张
上半年新辟12条国际航线(覆盖亚、欧、大洋洲),计划至2025年底国际航班量较2019年增长30%,已初步显现成效。国际时刻量恢复至2019年的62%,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精细化成本管控
借鉴辽宁方大管理理念,通过优化运力分配、严控“跑冒滴漏”,2025年1-7月降本创效显著。航油价格下降及人民币升值带来汇兑收益,进一步改善利润。
3. 服务升级与品牌溢价
海南航空蝉联全球最佳航空公司TOP10及SKYTRAX五星航空,推出“超级经济舱”、宠物客舱服务等创新产品,提升竞争力。与洲际酒店联名贵宾厅、升级餐饮服务,强化高端客群吸引力。
三、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兑现
1. 封关运作临近的机遇
2025年12月18日海南全岛封关后,公司将享受飞机/航材零关税、保税航油、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大幅降低核心运营成本。免签国扩至85国、停留期延长至30天,推动国际客流增长。
2. “国内快线+国际中转”网络布局
加速构建复合型航线网络(如增频海口至曼谷、伦敦等航线),承接自贸港商务旅游增量需求。航空维修业务受益自贸港政策,或成新盈利增长点。
四、行业对比与竞争优势
横向业绩领先:在三大航(国航、东航、南航)上半年仍亏损的背景下,海航率先扭亏,航班量增速(+7.3%)显著高于三大航。
差异化定位:依托海南主基地优势,聚焦国际中转与自贸港快线,避开国内激烈价格竞争。
五、潜在挑战与未来展望
1. 可持续性需观察
扣非净利润仍亏损4000万-6000万元,表明主业盈利基础尚不稳固,需持续关注成本管控成效。国际航线恢复进度(62%)仍低于行业均值,需警惕地缘政治、油价波动风险。
2. 长期增长逻辑清晰
中泰证券指出,叠加精细化管理、自贸港红利及潜在资产注入,公司业绩改善周期或刚启动。维修业务拓展与智慧航空合作(如华为低空经济)提供增量想象空间[[8][14]]。
结论:战略转型的关键里程碑
海航控股的扭亏并非短期偶然,而是国际航线复苏、管理重构、政策红利三因素共振的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
自贸港核心承运人地位(政策受益最直接);
国际网络先发优势(复苏弹性强于同业);
服务品牌壁垒(全球TOP10航司稀缺性)。
未来需跟踪封关后成本降幅及国际客流转化效率,短期业绩波动难免,但中长期成长路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