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将持续推动奕凯达进入商保创新药目录及基本医保目录。通过多方探索,复星医药将进一步降低CAR-T药品的生产成本,惠及更多患者。”第十八届中国健康产业生态大会(西普会)期间,复星医药联席总裁、复宏汉霖董事长和复星凯瑞董事长张文杰表示。
8月12日,国家医保局公示通过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及相关信息,首份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中包括5款单针价格达百万级的CAR-T药物,其中之一就是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凯瑞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
据公开资料,奕凯达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治疗二线及以上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AR-T细胞治疗药品,市场定价为120万元/针。至今,奕凯达已纳入惠民保和商保,累计惠及超1000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张文杰表示,商保创新药目录的首次制定释放出积极信号,代表国家在提高药品可及性上的有益支持。目前,商业保险在中国医疗费用支出中的占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构建多元创新支付体系离不开各方政策协同。为助力药品实现更长期广泛的患者覆盖,复星医药在积极准入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同时,也将持续推进奕凯达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通过双轨并行探索创新支付解决方案。
据张文杰测算,奕凯达在中国符合适应症患者中的渗透率与临床应用效率仅2%-3%,CAR-T产品还拥有大量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
此前,CAR-T产品曾多次通过医保形式审查,但最终均未被纳入。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在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医药技术发展,一些昂贵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相继上市,仅靠基本医保制度难以完全支撑。
“自体CAR-T疗法的商业化难题核心是生产成本高企带来的高昂售价。复星医药将多措并举,争取在未来2到3年内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满足更多患者的迫切需求。”张文杰说。
如何能大幅降低奕凯达的生产成本?
“CAR-T作为个体化定制药品,每个产品都来自于患者自身的T细胞。由此,降低药品生产成本是系统工程,复星医药有多重功课需要做,第一,推动工艺优化与病毒载体规模化生产。第二,持续推进试剂耗材等国产替代。第三,搭建自动化和智能化平台,提升生产效率。第四,凭借经验证的临床数据与真实世界数据,与监管部门积极沟通。在生产、临床应用及长期随访的全面监管框架下,争取部分制度的合理宽松空间。通过这些探索,复星医药将进一步降低奕凯达的生产成本。”张文杰说。
除了CAR-T商业化问题,张文杰还对复星医药的BD(商务拓展)策略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与其说BD(商务拓展)是投资工具,不如说是研发工具,通过价值发现为企业补充优质管线。“复星医药要不跟风、不盲从地发现有开发潜力的产品。”
作为Big Pharma(大型医药公司)的复星医药,与诸多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相比,在进行BD时有什么不同?
张文杰表示,医药企业进行BD各有侧重。Biotech侧重于寻找license out(对外授权)机会,实现管线快速变现。传统的医药企业侧重于利用自身商业化网络,引进成熟管线后推动商业化。复星医药的目标要更大一些,侧重于从国内外引进有潜力的早期管线与技术平台,以此丰富核心领域的产品管线,推动药品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
张文杰认为,在研药品越处于临床后期,确定性越强,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因此高水平的BD需要在早期就能发现好的机会并快速抢占先机。
“不过,任何一款药品的开发都可能失败,100个进入临床前研究的分子,最终能推进到临床III期的不足5个。由此,医药企业不能盲目乐观,要通过对不同阶段的分子数据评估,来对产品管线进行优化排序,合理分配早期投资。”张文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