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股市场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某只暴涨的科技股,而是稀土板块的集体跳水。其中,北方稀土最新价报49.49元,下跌7.84%,全天成交额高达180.93亿元,成交量达3.55亿股,资金博弈极为激烈。几乎同步,中国稀土也大幅下挫9.32%,收于51.84元,成交额69.49亿元。这两只行业龙头的同时重挫,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近期高歌猛进的稀土行情。
短期回调难掩全年强势
回看2025年,北方稀土的表现堪称惊艳。今年股价累计上涨超131%,背后是实打实的业绩支撑——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31亿元,同比暴增1951.52%,扣非净利润更是飙升5644.93%。营收188.66亿元,同比增长45.24%。这组数据背后,是产品“量价齐升”:稀土金属销量增长32.33%,功能材料销量增长17.93%;同时,氧化镨钕价格年内涨幅接近59%,金属镨钕涨超56%。更关键的是,公司成本增速(38.43%)远低于营收增速,毛利率提升至28.7%,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而这一切,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托举。2025年8月22日,《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落地,将进口矿冶炼纳入监管,实施产品流向全程追溯。这项新规,实质上进一步收紧了供给端,打击非法产能,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作为国内轻稀土配额占比超67%的绝对龙头,北方稀土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我看这一轮稀土行情的本质
说实话,当我看到北方稀土年初还在30元徘徊,如今一度逼近60元时,我就意识到,这不再是一轮简单的周期反弹。它是一场由政策主导、需求升级、资源壁垒共同推动的价值重估。
我们过去常说稀土是“工业维生素”,但现在,新能源汽车、风电、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哪一个离得开高性能钕铁硼?一辆新能源车要用3公斤,一台机器人要用1.5公斤,一台风机要用2吨。这些需求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刚性支撑”。而北方稀土,坐拥白云鄂博矿的独家采购权,原料成本仅为海外同行的60%,这种资源护城河,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更让我看好它的,是产业链的纵深布局。从稀土原料到永磁材料,再到永磁电机,北方稀土正在构建闭环生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4.26%,成功量产99.999%超高纯稀土,打破国外垄断,这意味着它正在从“资源卖方”向“技术溢价方”转型。
板块共振,谁在受益?
北方稀土的崛起,不是孤例,而是整个稀土永磁板块的共振。盛和资源、中国稀土(原五矿稀土)均实现扭亏为盈;金力永磁、宁波韵升、广晟有色净利润增幅超100%,宁波韵升股价年内翻倍;大地熊、中科磁业等小市值标的涨幅也超90%。这些公司虽各有侧重,但逻辑一致:行业景气度上行+政策红利释放+下游需求爆发。
尤其是像金力永磁、中科三环这类直接绑定特斯拉、比亚迪的磁材厂商,订单可见度高,业绩确定性强。而广晟有色、盛和资源等拥有资源整合背景的企业,则在政策趋严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的看法
短期来看,今日的大幅回调,可能是前期获利盘集中兑现的结果。但从中长期视角,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只会越来越强。北方稀土的这轮上涨,不是泡沫,而是市场对其“资源+技术+政策”三重优势的重新定价。我依然认为,只要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趋势不变,稀土板块的逻辑就不会逆转。当然,价格波动风险始终存在,投资需理性,但忽视这个正在崛起的“战略核武器”赛道,可能会错过下一个十年的资源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