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牛人计划# 陆地稀土仍是“定盘星”:从全球资源格局看龙头价值——兼析深海采矿的现实困局
$北方稀土(SH600111)$ $中国稀土(SZ000831)$
起:全球稀土争夺升温,深海采矿成“另类选项”
当新能源、芯片等产业对稀土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全球资源争夺的硝烟已悄然弥漫。日本和美国将目光投向了深邃的海底——日本计划在南鸟岛附近3000米深海启动稀土试采,美国则砸下重金资助企业研发深海采矿技术,试图以此打破对陆地资源的依赖。南鸟岛周边海域探明的1600万吨稀土储量,相当于全球陆地已知储量的1.6倍,这组数据曾让市场一度认为“深海将改写稀土格局”。
然而,深海采矿的“浪漫想象”很快撞上现实壁垒。3000米深海的水压足以压碎钢铁,采矿车在松软海底的移动精度误差可达数米,日本2026年试采计划耗资8300万美元,目标却仅提取70公斤稀土,单公斤成本高达120万美元,是陆地开采成本的1200倍。更棘手的是环保争议:采矿搅动的泥浆云会摧毁数公里内的深海生态,而这些区域的生物演化史长达数百万年,恢复几乎不可能。深海采矿,更像一场“成本失控的冒险”。
承:全球陆地稀土格局已定,资源分布暗藏博弈
抛开深海的“画饼”,陆地稀土仍是全球供应的绝对主力。从资源分布看,这场博弈的底牌早已清晰:
- 蒙古国:以3100万吨储量位居全球前列,南戈壁省的霍特戈尔稀土矿与我国白云鄂博矿同属一脉,轻稀土占比高且开采难度低。但作为内陆国,其稀土外运必须经中国或俄罗斯,且提取率仅66%,远低于中国的99%,产业链短板使其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
- 俄罗斯:已探明储量380万吨,西伯利亚的托姆托尔矿床被认为潜力巨大,普京曾称其储量或居全球前三。但矿区多位于偏远冻土带,开发周期长达十年以上;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西方设备断供,95%的稀土浓缩物需送中国加工,“有矿难炼”成了最大瓶颈。
- 美国:芒廷帕司矿保有430万吨稀土氧化物,但年产量仅4.5万吨,占全球12%。其最大痛点在于中游加工环节——提炼、分离技术依赖中国,即便新矿投产,短期内也难以摆脱“挖得出、炼不成”的困境。
而中国,以4400万吨储量(占全球36.67%)和90%的分离产能,牢牢掌控着稀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白云鄂博矿的轻稀土、南方离子型矿的中重稀土,构成了“轻重并举”的资源矩阵,这也是日美即便冒险深海采矿,也难以撼动的现实基础。
转:陆地龙头价值凸显,资源禀赋定胜负
在全球陆地稀土格局中,中国企业的资源禀赋堪称“天选之子”,其中两家龙头的优势尤为突出:
北方稀土是轻稀土领域的“压舱石”。依托白云鄂博矿,公司掌控着全国83%的轻稀土储量,镨、钕等新能源汽车电机核心原料供应稳定。其年冶炼分离产能占全国40%以上,成本较同行低15%-20%。近期轻稀土价格回升推动上半年净利润暴增18倍,每日超80亿元的成交额与连续涨停,正是市场对其资源价值的直接投票。在风电、新能源车需求年增15%的背景下,其储备足以支撑20年以上产能,长期价值远非短期炒作可比。
中国稀土则是中重稀土的“稀缺王者”。中重稀土因占全球储量仅3%却应用于芯片、航天领域,被称为“稀土中的黄金”。公司整合了江西、广东的南方离子型矿,掌控全球绝大部分中重稀土资源。国家对开采配额的严格管控,让资源稀缺性持续放大,氧化镝、氧化铽价格弹性远超轻稀土。随着高端制造业扩张,其“卖一吨少一吨”的资源属性,将在涨价周期中释放巨大潜力。
合:经济可行性才是终极答案,陆地龙头仍是最优解
稀土产业的竞争,终究绕不开“经济可行性”这一核心。深海采矿在陆地资源充足的当下,注定是“赔本买卖”——单位成本是陆地的5-10倍,环保代价难以估量。而蒙古国、俄罗斯、美国的陆地资源,或受限于产业链短板,或困于地缘政治,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应。
反观中国稀土龙头,既有白云鄂博、南方离子矿的资源“富矿”,又有成熟的开采、分离技术,更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等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有矿”,更在于“能高效变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稀土价格中枢上移的周期中,紧握这些“躺在资源上的公司”,远比追逐深海采矿的“概念泡沫”更可靠。毕竟,当陆地资源仍能以低廉成本满足需求时,深海采矿的突破,或许要等到“地球上的稀土挖得差不多了”——而那一天,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