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深度调整、多数汽车集团面临转型攻坚的背景下,据上汽集团产销快报,今年1-7月,上汽集团实现单月销量“七连涨”。其中7月单月销售整车33.8万辆,同比增长 34.2%;1-7月累计批售239万辆,同比增长15%,终端零售交付256.7万辆,产销存结构持续优化。
上汽集团逆势上扬并非偶然。过去一年,上汽集团持续推进深刻变革,以精准的战略聚焦重塑发展动能,自主品牌的崛起更成为其进入新发展阶段关键引擎。
自主、新能源、海外“新三驾马车”成增长引擎
从数据来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这“新三驾马车”,成为上汽实现“七连涨”的核心。尤其自主品牌已经成为其增长主力,7月销量达21.4万辆,同比激增39.4%,1-7月累计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23.3%,在集团销量中占比63.5%,较去年同期提升4.3个百分点。这标志着上汽乃至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已从“合资主导”转向“自主与合资并行”,且自主力量占据上风。
其中,上汽乘用车国内市场销量同比猛增152.9%,上汽通用五菱7月销量12.1万辆,同比增长59%,上汽大通亦保持稳健增长。这印证了自主品牌在技术、产品设计、品牌力上的全面突破。
新能源领域,7月新能源车销售11.7万辆,同比增长64.9%;1-7月累计销售76.4万辆,同比增长43.5%,增速远超新能源车市场平均水平。智己、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等品牌均有抢眼表现,展现上汽在电动化核心技术、智能座舱及多元化产品布局上的深厚积累和体系化优势。
同时,合资品牌也企稳回升,7月销量同比增长26.1%。随着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别克高端子品牌“至境”等新品上市,合资品牌也以“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开启“合资2.0时代”,形成与自主品牌互补的发展格局。如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不再是简单的全球车型本土化改造,而是深度融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场景创新的产物。
上汽在全球化布局的深耕,则打开更大的增量空间,其产品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1个三十万辆级+5个五万辆级”的区域市场格局,累计销量超600万辆。即便面临反补贴税等挑战,MG品牌1-7月在欧洲市场终端交付仍近18万辆,实现两位数增长;其HEV车型表现尤其突出,助力MG稳居欧洲市场销量最佳的中国品牌。
对内“动真格”,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追溯上汽集团销量能实现“七连涨”,植根于一场始于2024年年中、覆盖全体系的深度改革。
通过人事换血,激活了组织活力。通过涵盖营销、制造、研发、财务、海外等核心岗位的全员竞聘上岗,一批更具创新精神和市场敏锐度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为后续业务变革奠定了关键的人才基础。
业务重构,组织架构的优化紧随其后。2024年10月,荣威与飞凡两大品牌率先合并,整合渠道与产品线,研发并入集团创新研发总院。2025年,改革进一步深化——上汽整合上汽乘用车公司(含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创新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大核心单元,组建统一的“大乘用车板块”。商用车板块也进行了组织下沉与资源协同,推动架构扁平化。
在打通人才与架构的“任督二脉”后,研发端也随之迅速提效,通过打通整车开发全链路并全面推行敏捷开发流程,上汽将产品开发周期大幅缩减至18个月。以即将上市的全新MG4为例,其搭载的全球首发半固态电池、OPPO智行互联系统等创新技术,成为其研发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
传统大型汽车集团转型,如大象转身,向来不易。上汽集团则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内“动刀”,打破了部门墙、整合资源、精简流程、激活人才,成功释放巨大体系潜能。
动能有望延续:多款新品覆盖混动纯电高端智能
从行业视角看,上汽的增长不是孤立的案例,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全球化布局上持续投入的必然结果。它印证了一个结论: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才能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在三季度,上汽集团的增长动力有望进一步释放。自主品牌方面,荣威M7 DMH、全新MG4、智己LS9增程版、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尚界H5等新品即将陆续上市,覆盖混动、纯电、高端智能等多个细分市场,有望推动销量再创新高。合资品牌则凭借奥迪、别克的新品,在高端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