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全新MG4开启预售,这是上汽集团旗下MG品牌首款纯电汽车。全新MG4在技术领域实现多项创新,并大胆承诺电池自燃就赔车。这也释放了上汽集团正在加快向新能源转型的信号。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44.3%。在行业全新竞争格局下,上汽集团也面临多重挑战。去年,上汽集团新管理团队成型,把自主品牌和智电技术定为主攻方向,由此拉开了转型的大幕。
业内人士指出,上汽集团的造车根基仍在,只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进程中节奏偏缓。如今,消费者更注重汽车使用场景,对舒适度、操控性以及智能化水平的要求更高。车企若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并将实验室技术迅速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产品卖点。
“拥抱”电池新国标
当下,汽车行业竞争从“卷价格”向“卷研发”延伸。全新MG4在技术领域实现多项创新。例如,在热管理系统领域,全新MG4研发投入超5亿元,推出铝稀土合金材料。据了解,该材料熔点突破630℃,抗拉强度达200MPa,配合一体式热管理系统,使整车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35℃—55℃,冬季制热效率提升30%,空调能耗降低50%。
此外,新一代MG4也在电池方面进行了技术革新。预售发布会的现场,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表示,品牌在提供三电终身质保的同时,也向车主承诺,“一旦发生电池自燃,我们免费赔付一台新车,这项保障权益将覆盖所有全新MG4车主”。
据了解,全新MG4采用同级唯一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带来更大的车内空间利用率、更高的安全保障。具体来看,整车车身扭转刚度达31000N·m/deg,全新一代“零自燃”电池,防尘、防水等级达到IP67+IP69K,高压防护超越国标+欧洲ENCAP的标准,通过抗火烧、短路以及浸泡等8项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全新MG4半固态安芯版将于9月公布价格,作为全球首款批量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全新MG4通过固态电解质技术革新,实现10针三向穿刺实验无冒烟、不自燃。
电池安全设计升级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关键。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了强制性要求,新增了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热扩散测试等试验项目。
加速新能源转型
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的新车渗透率已连续多月超过50%。
销量攀升的同时,行业利润空间持续承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2024年1—12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平均达到1.8万元,降幅达到9.2%;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平均达到1.3万元,降幅达到6.8%。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及2023年的水平。
在价格战的竞争中,上汽集团也面临深刻变革。2024年,集团在销量等方面挑战显著。2024年,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2%至16.67亿元,但该集团已在2025年一季度显现出回暖迹象,一季度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94.5万辆,同比增长13.3%,3月还以38.57万辆的单月销量,重返国内汽车销量冠军宝座。在新能源领域,2025年7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73万辆,同比增长64.91%。
显然,上汽集团正在求变。2024年6月,王晓秋为董事长、贾建旭为总裁的集团新管理团队成型,上汽集团就此拉开转型序幕。2024年底,上汽集团明确了以聚焦自主品牌和智电技术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并将积极推进电动化转型,计划到2030年推出15款新车型。
凭技术积淀才能弯道超车
“反内卷”正在推动汽车行业生态重塑。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认为,车企价格战的红利已尽,行业从“卷价格”迅速升级到“卷技术、卷体验、卷生态”,“反内卷的政策信号叠加欧盟碳关税等因素,促使车企把竞争焦点从‘一次性卖车’转向‘全生命周期运营’,这也让中国车企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从成本代工角色向标准制定者升级”。
新的竞争环境对车企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MG品牌而言,在新能源领域布局不算早的情况下,需要加速前行。“首先,应将实验室技术迅速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产品卖点,用故事击穿认知,并借力上汽集团的海外渠道优势,用全球销量摊销研发成本,进而反哺国内定价话语权。”卢克林指出。
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则认为,上汽集团的造车根基仍在,只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进程中节奏偏缓。今年其业绩的改善,得益于产品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尤其是品牌口碑在消费群体中有显著提升。
盘和林进一步分析称,车企若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如今消费者更注重汽车使用场景,对舒适度、操控性以及智能化水平的要求更高,车企要针对痛点开发产品。此外,技术积淀至关重要,“在新能源时代,三电系统和智能网联系统是核心技术,只有在这两大领域逐步实现技术自主,才能为未来产品升级创造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