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股份(SH600080,前收盘价:7.26元,市值:27.10亿元)7月4日的一纸公告,让其原实际控制人吴一坚及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关联方占用资金一事再次成为公众焦点。公司向西安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报案,且已收到《受案回执》,正式开启了对吴一坚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案的调查程序。这一事件,不仅是对金花股份过往治理乱象的追责,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严峻考验。
此前,吴一坚及原控股股东通过合同形式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68亿元,这一行为不仅招致了陕西监管局的行政处罚,更引发了中小投资者的集体诉讼,累计涉及590起案件,公司赔付金额高达4398.20万元。如今,诉讼虽已结束,但公司面临的挑战却远未结束。本次报案系为追究原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法律责任,挽回投资者诉讼造成的损失。
然而,信任的修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财务数据显示,金花股份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7.31%,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94.93%。业绩的下滑与公司治理的乱象不无关联。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需以更积极的姿态,直面问题,重塑治理结构。
笔者认为,一方面,公司需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及时性。在案件调查期间,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进展,不仅能缓解投资者的焦虑,更能彰显公司治理的决心。另一方面,公司应借此机会,全面审视并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从资金管理到内部控制,从制度建设到人员监督,全方位堵住漏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重新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金花股份的案例中,监管部门的高效介入,为公司治理乱象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向所有上市公司传递出明确信号:任何损害投资者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严肃追究。这不仅有助于修复市场信任,更为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