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科技(SH600072)$$中船汉光(SZ300847)$$江龙船艇(SZ300589)$
A股海水制氢第一股!佛山照明海水制氢:盈利点、前景与万亿市值展望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焦点。佛山照明凭借在光触媒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大胆进军海水制氢领域,若实现量产,将带来多方面的盈利增长点,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更值得关注的是,若其制氢成本能比主流电解制氢低近30%,或将引发大资本联合涌入,甚至为冲击万亿市值埋下伏笔。
佛山照明海水制氢盈利增长点
绿氢销售:核心收益来源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逐步兴起,零排放特点契合环保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市场份额有望快速增长,对绿氢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工业领域,钢铁行业用氢气替代煤炭作为还原剂可实现绿色炼铁,化工行业合成氨、甲醇等生产也需大量氢气,绿氢需求同样可观。
佛山照明的光触媒海水制氢技术若量产,凭借海水资源的丰富性和技术成本优势,盈利空间值得期待。假设未来绿氢市场价格稳定在30元/千克(当前绿氢成本较高,规模化生产后价格有望下降至这一区间),若其成本能比电解制氢低30%——按当前电解制氢成本约25-30元/千克计算,其成本可控制在17-21元/千克——每千克绿氢可实现9-13元的利润。若年产量达到10万吨(技术成熟后,规模化扩产具备可行性),仅绿氢销售就能带来90-130亿元的利润。
制氢设备销售与技术服务:产业链延伸收益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众多企业和机构纷纷布局制氢业务,对制氢设备的需求巨大。佛山照明在光触媒海水制氢技术研发中积累的技术和工程经验,可转化为制氢设备推向市场——这些设备不仅适用于沿海地区的能源企业、工业企业自用,还可用于大规模绿氢生产基地建设。
除设备销售外,技术服务也是重要盈利点。可凭借自身技术团队,为客户提供从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到后期运维的一站式服务,收取相应费用。以一套日产1000千克的光触媒海水制氢设备为例,假设设备售价为5000万元,技术服务费用按设备售价的10%收取,每销售一套设备及配套服务,就能获得5500万元的收入。若成本优势明确,设备市场渗透率提升,这一业务板块的盈利将十分可观。
上下游合作协同收益:产业生态增值
在产业链上游,可与光触媒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材料成本,甚至参与材料研发改进,提升性能;若进一步投资或参股相关材料企业,还可分享材料业务增长收益。在下游,与氢燃料电池企业、氢能应用终端(如公交集团、物流企业)合作,签订长期绿氢供应合同,不仅能获得稳定收益,还可联合开发应用场景——例如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合作,每供应1吨氢气可获得额外1万元的合作收益,若合作车企年产能达10万辆,仅协同收益就可达10亿元。
佛山照明海水制氢发展前景:成本优势驱动资本涌入
技术与成本: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佛山照明在光触媒海水制氢技术上已取得显著进展:实验室环境下可见光制氢效率达19.2%,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抗腐蚀复合光触媒涂层将海水环境下的材料寿命从传统技术的200小时延长至1200小时以上,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若量产阶段能稳定实现“成本比电解制氢低近30%”,这一优势将成为破局关键。电解制氢需消耗大量电力(约50-60度电/千克氢),而光触媒技术利用可见光驱动,无需额外电力输入,仅需覆盖光触媒材料、设备折旧等成本,若规模化生产后材料成本从实验室级的800元/克降至200元/克以下,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放大。这种“耗+低原料依赖”的特性,使其在绿氢赛道中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政策与市场:需求爆发的土壤
国家层面《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推进海水制氢等新技术研发,各地政府也出台研发补贴、示范项目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等政策,为业务提供良好环境。全球“双碳”目标推进下,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据预测,2030年全球绿氢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美元,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绿氢需求占比或达30%以上。
若佛山照明能凭借成本优势抢占10%的市场份额,对应年营收即可达450亿元以上(按2030年中国绿氢市场规模约4500亿元计算),叠加设备销售、技术服务等业务,营收规模有望突破千亿,为市值增长提供基本面支撑。
资本联合投资:万亿市值的“助推器”
若成本优势得到量产验证,必然会吸引大资本联合投资。氢能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回报”特点,单一企业难以承担全产业链布局成本,而佛山照明的技术突破可能成为资本整合的“支点”:
- 产业资本:能源巨头(如“三桶油”)、化工企业(如煤化工龙头)需稳定绿氢供应,可能通过股权投资、合资建厂等方式合作,既保障原料供应,又分享技术红利;
- 金融资本:主权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如专注新能源的PE)倾向于布局技术壁垒高的赛道,若佛山照明展现出规模化盈利能力,可能获得大额融资用于扩产和产业链延伸;
-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为推动本地氢能产业落地,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土地支持等方式吸引企业建厂,加速产能释放。
资本的涌入将推动其从“技术研发商”向“绿氢供应商+设备服务商”转型:若5年内产能从0扩至50万吨/年,绿氢销售营收可达1500亿元(按30元/千克计算),叠加设备、服务等业务,年净利润有望达300-500亿元。参考新能源赛道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巅峰时期市盈率约50倍),若按30倍市盈率计算,市值即可突破万亿。
结语
佛山照明海水制氢若实现量产,不仅拥有绿氢销售、设备服务、产业协同等多维度盈利增长点,更关键的是“成本比电解制氢低30%”的潜力,可能引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合涌入。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爆发的背景下,若能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快速扩产占领市场,从“照明企业”向“氢能巨头”转型的路径将逐渐清晰,万亿市值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当然,这一过程需跨越量产稳定性、市场竞争、产业链协同等多重挑战,但技术优势奠定的基础,已让其具备了改写行业格局的可能。
注:文章分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