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米养百样人,这是墨守成规。只有与时俱进发展,千样美酒养百样顾客。这才是消费者为王真正意义。
九驾马车共驱黄酒龙头:古越龙山高管团队的战略深意
在白酒与啤酒的夹击下,黄酒行业长期面临“小而美却难破圈”的困境。作为行业龙头的古越龙山,2024年一则人事任命引发市场热议:副总经理团队扩容至9人,其中仅有3人具备酒类行业背景,其余多为“政转企”或跨界人才。这一看似冗余的架构,实则是古越龙山应对行业困局的战略布局。
一、黄酒行业困局:全国化与高端化的双重挑战
黄酒行业长期受限于两大瓶颈:区域依赖性强与价格天花板低。江浙沪市场贡献行业70%以上销量,而消费者对黄酒的心理价位仍停留在10-30元区间。古越龙山虽贵为“黄酒第一股”,却面临严峻挑战:
- 市场集中度高:江浙沪收入占比近60%(2024年10.87亿元);
- 竞争对手紧逼:会稽山在江浙沪市场营收反超古越龙山,差距扩大至3.18亿元(2024年);
- 盈利压力加剧:2024年归母净利润暴跌48.17%,毛利率仅37.16%,远低于会稽山的52.08%。
二、九大副总的分工逻辑:多元战场的精准匹配
面对复杂局面,9位副总经理的配置并非冗余,而是针对不同战略目标的专业化分工:
1. 高端化攻坚组:重塑黄酒价值
- 徐岳正(技术副总):主导“国酿1959·只此青玉”高端系列研发,通过“40029品质密码”技术解决黄酒上头问题,推动产品毛利率突破44%。
- 柏宏(营销副总):牵头成立“国酿事业部”,联动《只此青绿》IP全国巡演,两年内高端单品销量翻三倍。
2. 全国化/全球化突击队:扫盲点拓边疆
- 吕旦霖(资源整合副总):凭借政府任职经验,推动“北拓西进”计划,填补北方22个地级市空白市场。
- 蒋宏伟(科技管理副总):新晋跨界高管,利用科技管理背景加速黄酒产业园智能化建设(累计投资14.3亿元)。
3. 新消费与年轻化先锋:破圈年轻群体
- 胡志明(子品牌操盘手):执掌女儿红品牌,打造“女儿红+”战略,通过“温渡酒馆”等场景创新链接年轻人。
- 万龙(新业态孵化):主导开发果酒、露酒、黄酒咖啡等年轻化产品,电商销售增速达187%(2024年)。
三、体制基因下的管理辩证法
国企背景的古越龙山,其高管结构天然带有“政企协同”特色:
- 政府资源撬动:如副董事长徐东良(原绍兴市委官员)助力获取政策支持,推动《绍兴黄酒保护条例》落地。
- 内外人才制衡:3名酒业技术派(胡志明、徐岳正等)保障工艺传承,6名跨界高管注入新思维。
但此架构亦存隐忧:2024年净利腰斩暴露了战略协同不足的风险,且部分年轻化产品表现乏力(如“啡黄腾达”销售额仅220万元)。
四、黄酒复兴的“九引擎”价值
九大副总的本质是古越龙山对产业复杂性的战略响应:
1. 行业特殊性:黄酒需同时破解文化断层(老龄化消费)、场景缺失(被白酒挤压)、价值认知(料酒标签)三重难题;
2. 全链路攻坚:从原料种植(6400亩糯稻基地)到国际品鉴馆(全球61家),需多线并进;
3. 政策红利承接:绍兴市千亿黄酒产业目标,需政企深度协同才能落地。
正如副总柏宏所言:“黄酒是小而美的产业,但高端化之路走得很曲折”。九人团队恰是应对这份曲折的“胆剑组合”。
结语:管理冗余还是战略必需?
当会稽山以精简团队实现52%的高毛利率时,古越龙山的“九驾马车”看似奢侈。但黄酒行业的突围本就需要多线作战:既要守住江浙沪基本盘,又要攻克北方空白市场;既要传承2500年古法工艺,又要让年轻人爱上黄酒咖啡。
这支融合“政府视野+技术基因+市场嗅觉”的复合型团队,实则是千年黄酒在新时代的破壁实验。2025年黄酒产业园全面投产后,其“智能酿造+文化赋能”的协同效应或将验证这一架构的前瞻性。毕竟,振兴一个产业,从不是单枪匹马可成之事。
历史注脚:1988年古越龙山成为钓鱼台国宴用酒,却在此后数十年困于地域;如今九大副总各掌一域,能否让“国酿”真正行天下?时间终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