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5日讯(记者赵昕睿)在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审批进程普遍放缓背景下,申请队列出现了新变动。
据证监会最新发布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 名单中已不见广发资管。从最初递交申请至今,广发资管牌照申请历程已历时近两年半。
对于券商资管而言,公募牌照堪称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的 “通行证”,它不仅能满足监管对产品的合规性要求,更能为券商资管的业务稳定与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成为多数券商资管的首选路径。而随着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期限日益临近,合规路径的选择更显紧迫。在等待公募牌照审批期间,广发资管已提前启动产品平移工作。自2025年以来,便陆续将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逐步移交至集团旗下持牌机构广发基金,为产品转型铺路。
当前来看,取得与未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面临着不同处境。
已获牌照的券商资管动作频频。如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在获批后加速将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变更为公募基金。其中,招商资管在2023年7月获批后,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旗下7只产品的变更;兴证资管于2023年11月获批,2025年以来已将旗下多只参公大集合转为公募基金,且计划继续推进变更工作。
未获牌照的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则相对艰难,主要选择包括清盘、转为私募产品或移交管理人,其中多数会将产品移交给同一集团旗下的控股基金公司。例如,中信证券资管将多数产品移交至华夏基金,广发资管也分批将旗下10只产品变更注册,管理人由广发资管变更为广发基金。
截至目前,共计14家券商及券商资管子公司持有公募牌照,而当前仍在公募牌照申请队列中仅剩3家,包括中光证资管、国证资管(原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距离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的最后期限已不足半年,这3家机构的牌照申请能否顺利获批,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广发资管已提交旗下10只产品变更申请
广发资管涉足公募牌照申请,则离不开监管层提前铺就的政策道路。2022年5月,证监会颁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对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的数量限制予以适度放宽。这一政策调整如同一剂催化剂,直接推动2023年成为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的“爆发年”,广发资管便是这波热潮中的积极参与者。
2023年1月19日,证监会接收了广发资管递交的资格申请材料,成为彼时继招商资管后,第二家递交申请材料的券商资管。然而,此后广发资管申请进度便停滞在受理阶段,直至此次退出申请审核名单前,都未再有新的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出申请前,广发资管已陆续启动旗下产品的转移工作。据证监会审批进度公示显示,自2025年2月起,广发资管便开始陆续将旗下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名下。截至7月,已有10只产品提交变更申请。其中,多数产品集中在5月递交变更申请,若申请通过,5只产品将分别更名为广发乾元价值增长混合、广发消费智选混合、广发昭利中短债、广发平衡精选混合、广发乾利一年持有期基金。
此外,广发资管在7月最新提交的3只产品变更申请,目前均已收到证监会的受理通知。一旦获批,这3只产品将分别更名为广发盛世精选混合、广发弘利3个月滚动持有债券、广发多添利六个月持有期基金。
从时间线来看,广发资管在5月与7月集中推进旗下产品向广发基金转移,这一动作或与当前行业审批环境密切相关。受审批节奏影响,自2023年11月兴证资管获批后,券商资管再无新增公募牌照发放,其他未获批机构的审批进展也较为缓慢。加之2025年底这一最终期限日益临近,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将旗下产品转移至集团旗下其他持牌基金公司,不失为综合考量后的优选。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广发资管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为325.39亿元,其中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占比超九成,规模达304.43亿元。此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后,或更有利于进一步聚焦攻克旗下存量产品的合规化转型进程。
不足半年,行业处置节奏正按下加速键"
随着2025年底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最终期限的临近,行业处置节奏正按下加速键"。
从时间上来看,今年上半年便有部分券商资管将公募化改造的结束时间提前至6月30日,这场涉及近万亿规模的转型攻坚战,已进入收官冲刺阶段,无论手握公募牌照自行改造、将产品管理权移交至公募子公司,还是转为私募或清盘,这场跨越数年的行业转型都将在年底迎来终局。
在部分券商资管提前公募化改造期限的同时,券商资管向公募基金子公司让渡管理权的案例也密集涌现。除广发资管外,多家机构的动作尤为引人关注。
中信证券资管持续向华夏基金批量移交产品,1月申请将17只参公大集合计划转移至华夏基金管理,4月再添2只;7月11日,华夏基金公告显示中信证券信远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完成管理人变更;7月22日,华夏基金再度公告,中信证券资管旗下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为其旗下公募基金。
6月28日当天,中金公司与国证资管同步披露相关动作:中金公司宣布将 "中金进取回报"" 中金安心回报 " 两款大集合产品的管理人变更为全资控股的中金基金,同时将产品存续截止日由6月30日延长至11月30日以保障转型推进;国证资管则宣布拟将旗下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移至安信基金管理。
更早之前,东海证券已于5月下旬完成 "海鑫双悦3个月滚动持有债券型大集合" 的管理人变更,接手方为东海基金;而光证资管自2月以来,已有6只大集合产品申请将管理人变更为光大保德信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承接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正成为公募基金规模扩张的重要推力。据 Wind 最新数据,作为全市场规模超2万亿的基金公司之一,华夏基金与易方达基金的规模差距已从2024年底的2189亿元大幅缩窄至当前的333亿元,半年多时间差距缩小近7倍,其中,中信证券资管多只集合理财产品的纳入成为重要原因。
从相关案例或可预见,随着年内更多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完成交接,待年底转型收官后,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排位或将迎来新一轮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