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稳定币”计划正从战略构想步入试点筹备阶段,旨在将稀土资源垄断优势转化为金融话语权。这一创新模式试图效仿“石油美元”机制,以稀土为锚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规避传统美元结算体系。以下是关键进展与深层分析
一、战略背景与核心构想
1. 资源垄断优势
中国控制全球68.6%的稀土矿产量(2023年达24万吨),在冶炼加工环节占比超88%,尤其是重稀土几近完全垄断。
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单台新能源车需3kg稀土永磁材料,是传统汽车的10倍)。
海外供应链重建需5-7年,且成本高出70%以上,短期内难以替代。
2. 稳定币突破美元霸权
当前美元稳定币(USDT/USDC)垄断全球99.9%链上结算,中国拟发行1:1锚定人民币的“稀土专用稳定币”(REBDC),强制用于稀土贸易结算,打破SWIFT依赖。
类似“石油美元”循环:买家需储备人民币稳定币购买稀土,倒逼全球接受人民币支付规则。
二、试点推进动态
1. 政策与监管框架提速
香港先行:2025年8月1日《稳定币发行监管条例》生效,目标年内发出个位数牌照,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铺路。
内地联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建议在上海自贸区与香港同步试点,采用“境内离岸+境外离岸”双轨模式。
- **监管协同**:商务部加速稀土出口合规审批,同步打击走私,为稳定币绑定贸易结算提供基础。
2. 技术落地与主体参与
发行主体:由三家央企稀土集团(如北方稀土、中国稀土)联合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共同发行。
智能合约应用:计划嵌入“支付即交割”条款,与现有稀土出口追踪系统(需提交交易量、客户信息)结合,实现全流程监管。
企业响应:因稀土管制压力,部分车企已考虑将电机产线迁至中国,为稳定币结算创造落地场景。
三、战略意义与潜在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破局:按2024年稀土出口规模(4.7万吨,均价207.9元/千克),可创造数百亿美元人民币需求,并扩展至锂、钴等战略矿产。
重构全球结算体系:通过区块链实现“资产数字化-结算高效化”,跨境交易成本可降低70%-80%。
地缘博弈筹码:利用5-7年技术窗口期,在非洲、东南亚布局“卫星矿山”,巩固资源控制权。
四、挑战与风险
1. 监管协同难题:需协调央行(货币主权)、商务部(出口管制)、国企(利益分配)等多方主体。
2. 海外反制措施:
欧美加速推进13个轻稀土和8个重稀土项目,虽产能有限(最大仅2000吨/年)但可能挤压窗口期。
替代路径:海外车企通过进口“含永磁的电机组件”规避稀土直接管制。
3. 美元体系惯性:美元金融深度与制度优势短期难撼动,需防范稳定币在非稀土场景的应用受限。
总结
稀土稳定币已从学术构想(如邢自强提案)进入政策推动阶段,**香港牌照发放(2025年内)与上海自贸区联动试点将是关键观察节点**。若成功落地,不仅重塑大宗商品结算体系,更可能引发“资源-货币”绑定范式的全球变革。然而,多部门利益博弈与地缘反制压力下,需警惕“技术可行但协同滞后”的落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