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股份(SH600010)$ 北方稀土和包钢股份是什么一种供稀土货源的关系?为什么整个矿业都是包钢股份生产开发的产品原料,收入却比北方稀土少那么多2元仙股
北方稀土(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包钢股份(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稀土货源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关联交易下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但两者的业务定位、盈利模式和行业特性差异导致了收入规模的显著差距。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关系及背后的逻辑:
1. 稀土货源关系的本质
资源所有权与开发权:包钢股份的核心资产是白云鄂博矿的铁矿资源,该矿同时富含稀土(轻稀土为主)。根据中国稀土产业政策,包钢集团(母公司)拥有稀土资源的开采权,但稀土选矿、分离及深加工业务由北方稀土主导。
包钢股份:主营铁矿采选、钢铁生产,稀土资源作为铁矿的伴生矿,其开采权实际由包钢集团控制。包钢股份通过销售稀土精矿(初级产品)给北方稀土获取收入。
北方稀土:作为全球最大的轻稀土供应商,拥有稀土分离、冶炼及深加工技术,从包钢股份采购稀土精矿后,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如氧化镨钕、稀土永磁材料等)销售,利润空间更大。
关联交易定价:双方交易价格受政府指导(如工信部稀土总量控制计划)和市场化协商双重影响。过去因定价机制不透明,曾被质疑存在利益输送(如2022年双方因稀土精矿提价争议被交易所问询)。包钢股份作为上游,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2. 收入差距的核心原因
产业链位置与附加值差异:
包钢股份:收入主要来自钢铁(占80%以上)和稀土精矿销售(占比约10%-15%)。稀土精矿作为原材料,价格受国家管控且附加值低。
北方稀土:垄断稀土分离配额(全国约50%),下游应用(新能源、军工、电子等)需求旺盛,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高,毛利率可达30%以上,远高于稀土精矿的10%-15%。
规模与政策红利:北方稀土的营收包含稀土全产业链(从分离到功能材料),而包钢股份的稀土业务仅停留在精矿环节。中国稀土产业“配额制”下,北方稀土作为六大稀土集团之一,享有政策倾斜。
3. 关于“2元仙股”与包钢集团的角色
股价差异的合理性:包钢股份股价长期低迷(2023年一度跌破2元)反映其主业(钢铁)的周期性强、盈利波动大,且稀土业务贡献有限。而北方稀土的稀缺性和高成长性支撑了更高估值。
集团内部的资源分配:包钢集团作为控股股东,需平衡钢铁与稀土两大板块。将高利润的稀土深加工注入北方稀土,而包钢股份聚焦钢铁,符合分业经营的战略。这种安排并非“厚此薄彼”,而是基于:
历史沿革:北方稀土早于包钢股份独立上市(1997 vs 2001),且承担国家稀土战略职能。
专业分工:稀土深加工需技术积累,北方稀土更具优势。
4. 投资者争议的焦点
利益分配问题:部分投资者认为包钢股份的稀土资源价值被低估,尤其在稀土价格大涨时,其收益未能充分体现。例如:
2022年稀土精矿关联交易提价58%,但包钢股份的稀土业务收入增幅仍远低于北方稀土。
包钢股份的PB(市净率)长期低于1,反映市场对其资源重估潜力的悲观预期。
改革预期:若未来稀土资源整合或定价机制市场化(如成立稀土资源平台公司),包钢股份或存在价值重估机会,但目前仍需依赖钢铁主业。
结论
北方稀土与包钢股份的关系是“资源提供方 vs 高附加值运营商”的典型分工。收入差距源于产业链位置、政策壁垒及盈利模式差异,而非简单的集团资源倾斜。包钢股份的低估值更多反映其钢铁主业的周期性风险和稀土业务话语权的不足,需关注未来稀土定价改革或资产重组带来的边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