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批中转货物刚从国际航班上卸下,随即由铲车运送至国际中转货物的指定存放区域。不久,这批货物将再次启程,飞往海外的最终目的地。
“今年6月以来,浦东国际机场国际中转货运量已连续3个月创历史新高。”2025年9月11日,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物控查检二处副处长何冬安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中对界面新闻透露,今年前8个月,浦东机场海关共监管国际中转货物1.7万吨,同比增长153%。
何冬安介绍,“通俗来讲,国际中转就是货物从境外来,在上海换装航班后继续前往境外。”
在此模式下,中转货物能够以分运单为最小单位自由组合进出港航班,不仅使海关监管效能和货站运作效能得到双重提升,还进一步盘活了浦东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舱位资源,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灵活的航线航班选择,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前述提及的国际中转货物已完成海关申报环节,待后续出境航班到达后,即可装载出运。
为什么货物选择在上海国际中转?何冬安认为,首先,上海拥有优良的营商环境,能够为货物中转提供高效服务;其次,上海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便于货物集散;再者,上海机场拥有丰富的航班资源,且具备为数不多的同城双机场优势,为货物中转提供了充足保障。
他表示,除了上述优势,海关积极支持枢纽建设并不断创新,如今年完成的全国首票分运单级国际中转试点。同时,浦东国际机场拥有丰富的东南亚和欧美线资源,来自东南亚的货物通过在上海中转,能够更高效地转运至欧美地区,这是上海国际中转的一大特色。
2024年8月,民航总局、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海关总署等三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加之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的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推动上海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何冬安介绍说,上海海关深入推进“智关强国”行动,以“数据互联”打通“实货互转”,国际中转货物凭借进出口舱单数据即可实现秒级验放、无感通关,极大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海关还完成了全国首票分运单级国际中转试点,地面代理已顺利完成换单操作。上海海关还依托智慧海关系统及机场空运通平台,打造“中心+现场”模式,通过物流数据在线,在后台对货物中转过程实施智慧管控。
除了“空空中转”,上海在“空陆联运”方面也成果颇丰。何冬安介绍,“空陆联运”即飞机转卡车,在航空运输业被称为“卡车航班”。
他透露,上海海关打造了覆盖全国26个国际机场的“卡车航班”海关监管体系,当前已有42家国内外航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运营“卡车航班”业务。这一体系助力构建起“上海航空枢纽+区域节点机场”协同网络,服务于全国各地的进出口企业,日均处理货物超300吨。
何冬安表示,今年以来,上海海关持续优化航空口岸海关监管体系,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支持上海航空枢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除了优化中转货物管理能效外,同时,上海海关还开通浦东、虹桥两场间货物转运业务,支持航空公司有效发挥两场航线网络协同优势、提升航空货物中转操作时效。
2025年4月7日,由上海机场集团、中国东航、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港航集团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的航空前置货站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正式启用。
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货源地集货优势,前置货站通过业务模式创新,经由上海机场出口的货物,在苏州实现了“三前置”,即货物安检前置、海关查验前置、服务规范前置。据测算,前置货站较常规模式节约物流时间12—24小时,降低地面物流成本约10—30%,最终实现“苏州货站-上海机舱”直通。
未来,上海海关将持续优化航空口岸海关监管体系,强监管、优服务,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和货物枢纽服务能级,为上海建设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