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4 02:09:40 股吧网页版
上市后连续三年业绩下滑 辰光医疗深陷经营困局
来源:上海证券报

K图 430300_0

辰光医疗近三年主要财务指标情况,范雨露制图

  现金流持续为负,业绩自上市后连年下滑,应收账款埋雷……一纸年报问询函揭开了辰光医疗上市以来的经营困局。

  7月22日晚,辰光医疗回复北交所的年报问询函,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经营恶化等细节浮出水面。可以看出,战略转型引发的剧烈阵痛正吞噬着公司的现金流与利润。

  具体来看,2022至2024年,辰光医疗营收从1.88亿元下滑至1.19亿元,净利润由盈利2348.23万元至亏损6089.86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更是连续三年为负,累计净流出超6600万元。如此异常的经营情况引发北交所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质疑。

  业绩持续下滑转型战略遭遇寒流

  辰光医疗经营业绩持续下滑收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

  北交所要求公司结合主要客户变化、产品销量、订单单价、同行业可比公司收入变动情况等,说明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的原因,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以及公司的应对措施。

  “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战略客户阶段性收缩供应链以及公司战略调整等影响所致。”辰光医疗在回复函中将业绩下滑原因归结为三重压力,由此曝光了公司深陷经营困局。

  具体来看,公司核心客户飞利浦因呼吸机召回事件阶段性收缩供应链,导致2023年对其销售额骤降;公司进军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整机市场后与原下游客户万东医疗等形成竞争,磁体部件采购订单被大幅削减;国内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延迟,叠加整机市场“头部效应”挤压,公司作为新入局者难以打开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辰光医疗战略转型的代价远超预期。公司透露,2023年国内磁共振成像系统企业已超过15家(含国际品牌),受市场大环境影响,MRI市场表现不佳。然而,公司依然布局了整机业务,当年MRI系统收入尚未完全放量。2024年磁共振整机市场分化严重,头部聚集效应明显。公司坦承:“公司作为新进入整机行业的企业,市场开拓和品牌建立刚刚起步,相关的投入产生效益尚需时间。”

  此外,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也引起北交所关注。2024年,辰光医疗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6938.40万元,较期初下降16.31%;公司坏账准备期末余额为2051.94万元,较期初增加34.67%,其中对浙江康达、卡乐福的应收账款全额单项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分别为402.45万元、113.37万元。

  对此,北交所特别要求公司说明,其与浙江康达、卡乐福形成应收账款的交易背景、销售产品、合同签订情况、单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原因,并说明这两家企业与公司及控股股东、董监高等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相关交易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研发销售双高烧钱转型代价沉重

  记者注意到,在营收萎缩28.16%的背景下,辰光医疗2024年研发费用激增46.83%至2943.9万元,销售费用大涨56.39%至2963.02万元。这种背离现象引发交易所对费用真实性与合理性的追问。

  拆解费用结构可见:研发费用中材料支出涨幅达70.19%,主要投向1.5TMRI系统的开发与优化工作,包括3.0T人医超导磁体和7.0T大孔径动物系统超导磁体的开发在内的高端超导磁体的开发项目。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激增83.49%,源于整机销售团队扩张——全年加权平均销售人员从42人增至63人,人均年薪达30.46万元,显著高于上海市非私营单位平均水平。

  对此,辰光医疗解释称,为支撑战略转型,2023年起大幅扩充研发团队,引进系统集成、谱仪等领域人才,同时组建整机销售团队。“新招募人员薪资较高,且多在2023年下半年入职,导致2024年人力成本激增。”

  然而,这份投入尚未换来业绩增长,转型阵痛期仍在持续。

  资产暗藏隐忧经营困局待解

  辰光医疗的资产质量问题也被交易所紧盯。

  具体来看,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增长11.07%至1.19亿元,其中发出商品激增80.19%,存货跌价准备余额计提却飙升657.43%。公司披露,发出商品激增主要因向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发出的324万元超导磁体尚未验收,而存货减值暴增系对呆滞物料及订单不足的在产品计提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同样引发关注。2024年,公司对非专利技术计提减值1145.15万元,占该项资产净值近三成。评估报告显示,关键参数设定为8年经济寿命期,但预测2025年营收仅1.23亿元,较公司上市当年营收历史峰值缩水34.6%。这反映出评估机构对转型前景的审慎预判。

  严峻的考验还在于偿债能力。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下降40.15%至5282.9万元,短期借款却增长34.28%至1.31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48.34%。公司称,截至2025年6月底,银行贷款余额为1.39亿元,其中850万元抵押贷款将于7月24日到期。

  尽管公司强调授信额度尚余1.51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的现状难以支撑偿债需求。此外,辰光医疗给出的应对措施是,加强应收账款催收、裁撤冗余岗位、控制存货规模。

  然而,这些常规手段能否化解危机,仍取决于核心业务能否止血回升。

  深陷经营困境的辰光医疗,在年报问询回复中也给出了突围方向:继续推进超导磁共振整机销售,参加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提升品牌曝光;开发1.5T大孔径MRI系统进军公立医院市场;拓展DR、CT新产品线,目前DR设备已取得注册证;通过开发3.0T高端磁体提升部件毛利率;探索海外市场销售机会。

  但是,这些措施能否扭转公司的经营困境,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巨头垄断的MRI战场,辰光医疗的“部件商转型整机厂”战略,似乎正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夹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