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护肤品和做药一样,核心是让消费者用得放心、用得有效。”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敷尔佳”)董事长张立国的话,道出了企业从医药领域转型的初心。作为东北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标杆企业,敷尔佳带着这份对品质的坚守,在专业皮肤护理领域稳步拓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敷尔佳,探寻这份“美丽”背后的创新活力。
医药基因浇灌“美丽之花”
走进敷尔佳位于哈尔滨松北区的北方美谷,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造型时尚、线条流畅且充满科技未来感的总部大楼。作为集办公、生产与研发于一体的产业核心载体,这座由敷尔佳倾力打造的10.5万平方米“美丽工厂”,不仅是东北美妆产业的重要坐标,更如同一朵“美丽之花”,在黑土地上绽放出别样光彩。
步入智慧透明工厂,记者仿佛走进了一条具有科幻色彩的“时空通道”。透过参观长廊两侧的玻璃墙,规范整洁的GMP标准车间呈现在眼前。在生产厂区,从原料称量到成品包装,8条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可实现全智能化运转。在24米高的智能立体库房,10375个货位通过机械臂完成自动分拣,产品从入库到出库全程无人干预。
“这里是集产品生产、包装、仓储、销售、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生态链基地,医疗器械类产品年产能可达约1.41亿标准支/贴,化妆品类产品年产能可达约1.76亿标准支/贴。”敷尔佳董事会秘书邓百娇介绍道。
敷尔佳的前身是深耕医药领域的华信药业。2014年,公司创始人张立国敏锐地捕捉到术后修复、敏感肌护理的市场需求。凭借多年在医药行业积累的研发能力与质量管控经验,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批获批上市的Ⅱ类医疗器械产品“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并于2015年创立“敷尔佳”品牌,由此切入“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这条新赛道。
“医药基因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带着‘强功效’的烙印,且对品质有更严苛的要求。”邓百娇表示,与传统美妆品牌不同,敷尔佳的产品从原料筛选到生产全流程都延续药企标准,全方位确保产品安全有效、风险可控。这种“妆械同源”的特质,让“白膜”“黑膜”等明星产品迅速在医美机构和敏感肌人群中建立口碑,成为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爆款产品。
2023年8月,敷尔佳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医用敷料第一股”。
科创引擎驱动“美丽蝶变”
作为从医药领域转型的企业,敷尔佳深谙技术创新对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国货美妆行业一度被讨论“重营销,轻研发”的背景下,公司以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和体系化布局,构建差异化技术壁垒。
上市两年间,敷尔佳快速完善研发布局。2023年,集生产与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北方美谷正式投产使用。2024年,公司上海研发中心落成,重点聚焦前沿技术研究,与哈尔滨研发中心形成“南北联动”“妆械协同”的格局,研发效能持续释放。
产学研合作是另一重要支撑。公司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十余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协同机制,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市场落地”的闭环研发模式。
在邓百娇看来,“自研+协同”的模式让公司的研发投入更精准地投向关键领域,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此外,两城双中心的联动,也进一步加快了公司推进新品上市的进程。她表示,今年敷尔佳已陆续上新了十余款新品,还有大量新品储备正在按计划推进。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敷尔佳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7.65%。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76.92%,专业研发团队持续扩容。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们参与制定了46项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已发布了30项,覆盖医美术后修复产品、重组可溶性胶原、化妆品安全技术要求等领域。”邓百娇表示。
国货之光向“新”升级
敷尔佳以“精准卡位+长期布局”为策略,在巩固国内市场、寻找新增长极的同时,逐步沉淀品牌力和产品力。渠道布局上,公司已构建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营销体系。
面对行业变革与竞争加剧的态势,敷尔佳自2024年起启动线下销售渠道的系统性优化工作。在张立国看来,这一调整短期内对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本质上是公司基于长期发展战略作出的主动布局。他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渠道健康度持续提升,产品价格体系梳理也已逐步完成。其中,公司第二季度营业收入环比第一季度增长86.68%,业绩回暖,各项工作进展均符合预期。
对于未来发展,张立国表示,为强化研发与产品优势,公司正持续寻求市场优质并购标的,重点筛选拥有特色成分、创新原料或强劲研发实力的合作对象,以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差异化产品壁垒,巩固长期市场地位。此外,在高端医美领域,敷尔佳的布局也在持续深入。
“化妆品行业的生命力,源于对品质的坚守与口碑的积累。”张立国表示,敷尔佳将始终秉持“让世界见证中国之美”的愿景,以医药级标准打磨每一款产品,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国货美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