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宏观经济深度转型、医疗体制改革加速、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轮番上阵,整个医疗健康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阵痛期”。对资本市场而言,医疗板块的热度虽有起伏,但眼科作为细分领域,却依旧暗藏“逆周期”的机会密码——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改,青少年近视防控战略全面推进,民营医疗在政策鼓励下迎来结构性红利。
8月25日,作为国内民营眼科领域的重要一极,华厦眼科率先交出一份稳健增长的半年报: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1.39亿元,同比增长4.31%;实现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6.20%。
透过财务表层观察,公司战略落子与结构调整透露出更多亮点,通过扩张网络、技术升级和数字化建设,华厦眼科正在为未来的竞争筹码进行长期布局。
行业分化下,增长新支点已成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过去三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行业走过了一段“冰火并存”的时期。2022-2023年,消费环境修复叠加患者就诊需求释放,头部企业业绩一度出现高增。但2024年以来,行业整体承压的迹象逐渐显现,一方面,经济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压制了部分非刚需医疗消费;另一方面,医疗体制改革、医保控费、集采降价等政策,使得医疗机构的价格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但在这一大环境下,眼科细分赛道依旧保持结构性机会:国家青少年近视防控战略持续推进;老龄化趋势加剧白内障、黄斑变性等疾病需求;国家政策持续支持民营经济及社会办医发展,社会办医环境不断优化。与此同时,我国眼科医疗服务渗透率确实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即使整体医疗消费承压,眼科领域依然有充足的潜在增量。
也因此,行业性分化在2025年更为明显:一方面,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网络和品牌优势维持相对稳健的增长;另一方面,中小机构在成本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经营波动明显加大。对于投资者而言,行业的高成长叙事正在回归理性,更看重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质量。
在此背景下,华厦眼科交出的这份半年报,体现了公司应对行业环境变化的发展弹性和韧性。
2025年上半年,华厦眼科实现营业收入21.39亿元,同比增长4.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6.20%,公司营收、净利实现“双增长”,并在利润端实现了快于营收的提升。这意味着在竞争加剧的市场中,公司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更重要的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24亿元,依然大幅高于归母净利润,显示出主营业务现金创造力稳定。公司资产负债率也维持在低位水平,健康的财务结构,保障了公司在扩张期的资金需求。
细分业务中,消费眼科成为逆势突破口——屈光项目收入同比增长13.75%至7.89亿元,眼视光综合项目增长3.42%至5.14亿元,两项合计贡献约六成营收,对公司整体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这不仅反映了市场对高品质眼科服务的持续需求,也折射出青少年近视防控与成人视觉改善市场的双重拉动。
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作为重点任务,叠加居民对视觉健康的关注度提升,这一市场的需求在未来仍具确定性。
人才、技术与网络布局的立体竞争
把视角从短期切到长期,网络布局、技术实力和人才结构决定了华厦眼科未来的增长空间。
截至2025年6月,华厦眼科已在全国19个省和直辖市、49个城市开设64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7家视光中心,覆盖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华北等主要区域,服务网络较为完整。而更具稀缺性的是,公司同时拥有厦门眼科中心和成都爱迪眼科医院两家三甲眼科专科医院,构筑了“三甲引领、区域协同、辐射全国”的全新战略纵深。
华厦眼科的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累积,厦门眼科中心已连续多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全国眼科专科医院排行榜中排名前列。
在技术层面,公司持续推进高端设备和新术式的引进:在屈光板块,旗下多院引进并推广蔡司全飞秒SMILE Pro、蔡司微创全飞秒精准4.0、爱尔康全光塑等新术式;5月起,厦门眼科中心、郑州华厦视光、成都爱迪等率先引入2MHz全飞秒激光设备VISUMAX 800,并完善手术流程,厦门眼科中心SMILE Pro手术量突破1000例,效率与体验同步提升。公司多院还作为首批医疗机构开展国产非球面有晶体眼“龙晶PR”植入,进一步丰富屈光解决方案的梯度,满足不同人群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化需求。
随着新术式落地,手术均价与附加值有所提升,有助于对冲行业价格战带来的不利影响。
医院网络和技术优势背后是人才的支撑。华厦眼科已构建起以院士领衔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公司汇聚了黎晓新教授(玻璃体手术开拓者)、赵堪兴教授(斜视与小儿眼科领军人物)、葛坚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刘祖国教授(眼表及干眼领域开拓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同时,华厦眼科持续推进人才建设。2025年上半年,公司深入推进“1236”人才战略,重点强化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通过社会招聘与校园招聘引进全职眼科医疗人才40余人及应届毕业生200余人(含23名眼科学硕博),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同步深化校企合作,新增9家医院获院校产教融合平台挂牌,推动14人次专家受聘高校荣誉职务,并为22家医院提供专项指导。公司还通过举办战略与学术研讨会、人力资源研讨会及常态化培训,系统性提升团队能力。
为激活人才动能,公司发布《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拟向296名核心骨干授予股份,健全长效激励机制。
可以看到,通过“人才+技术+网络”的立体布局,华厦眼科在行业分化中锁定优势位置。
以公益与数字化撬动长期筹码
此外,公益与数字化赋予了华厦眼科长期价值与差异化定位。
在公益层面,公司延续“光明行”等系列项目,上半年为数千名眼病患者完成公益复明手术,同时累计开展近视防控校园筛查超390万人次。这些投入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公司在基层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患者信任度。
数字化转型是公司另一条并行路径,华厦眼科在数智化转型上的探索同样走在行业前列。与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国内首个干眼AI自测工具,通过AI技术实现症状的智能化初步诊断,大幅提升了诊疗效率;与蜂巢科技、雷鸟创新等智能硬件厂商的合作,则尝试将视觉健康管理延伸至可穿戴设备领域。而蔡司EQ Workplace数智化系统的全流程落地,更实现了白内障老视诊疗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的闭环管理,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标杆案例。
这些“非财务性”的投入,正在成为华厦眼科长期筹码的一部分。
整体而言,在行业周期分化日益明显的当下,华厦眼科选择了稳健增长、立体竞争和长期价值三条并行路径,用扎实的半年报数据与战略落子,回应了外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