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5个交易日筹划易主,复牌直接宣布终止筹划。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中环海陆。
9月5日,中环海陆(301040)公告,终止控制权变更事项,公司股票及可转债9月5日起复牌,可转债恢复转股。受此消息影响,公司股票全天封跌停板,跌幅20%。
而从股票走势来看,8月29日停牌前,中环海陆股票已明显异动提前上涨。8月21日至28日,公司股价在6个交易日短时间内涨幅超过30%。
记者注意到,2021年登陆A股市场的中环海陆,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上市4年间,2年业绩下滑,2年业绩亏损,其间筹划过两次易主,均以失败告终。前次易主还是实控人私下“密谋”,被监管处罚才曝光出来。
二度筹划易主失败
在股票连续上涨多个交易日后,中环海陆8月29日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君三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自 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开市起停牌。
9月1日,公司发布继续停牌公告称,截至公告披露日,相关各方正在积极推进本次交易的各项工作,整体交易方案仍在积极协商准备中。公司申请继续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3个交易日。
然而,伴随9月5日股票复牌,公司宣布终止控制权变更事项。
对于终止原因,中环海陆称,由于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吴君三与交易对方就公司未来发展安排未达成一致意见,经相关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本次控制权变更事项。此次终止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也不会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针对后续是否继续推进易主事项,公司董秘办相关工作人员向上证报记者表示:“相关事宜均由高层决定,如有更新动态,公司将及时发布公告。”
中环海陆2021年8月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专业从事工业金属锻件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轴承锻件、法兰锻件、齿圈锻件等工业金属锻件。
据2025年半年报,吴君三、吴剑父子二人为公司的实控人,合计直接持有公司2956.40万股份,合计持股比例为29.56%。其中,吴君三报告期末持有2257.50万股,持股比例为22.57%;吴剑持有698.90万股,持股比例为6.99%。
记者发现,上市4年时间,这已是公司第二次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前次易主发生在2023年,而当年的易主事项竟然是从江苏证监局的一纸监管罚单中曝光而出,公司也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监管处罚。
实控人“密谋”易主被监管处罚
今年4月,江苏证监局对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君三的监管措施,曝光了其私下签订控制权转让相关协议,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细节。
经查明,吴君三于2023年3月29日与北京骅泰宇科技中心(有限合伙)(简称“北京骅泰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于2023年4月4日与北京骅泰宇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协议中对中环海陆股份及控制权转让、董事会改选、并购重组等交易进行了约定。2023年4月至2024年8月期间,吴君三与北京骅泰宇就股权转让事项又先后签订了6份补充协议。
然而,作为中环海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吴君三在与北京骅泰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未及时告知中环海陆,未配合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对此,江苏证监局决定对吴君三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据悉,吴君三与交易对方签署的上述系列协议主要就资产注入和股份转让等事项进行了约定。
不过,中环海陆表示,截至今年4月公告披露日,协议中关于股份转让、资产注入的内容均未实施,吴君三与北京骅泰宇已签署了《和解协议》,根据《和解协议》的约定,双方解除了上述系列协议,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中环海陆还特别强调,现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均未参与系列协议签署,公司治理机制运行正常。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正常,主营业务未受该事件影响。
蹊跷的是,就在这份监管罚单下发之前,中环海陆今年2月至3月陆续发生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辞职,包括总经理蒋利顺、副总经理何凡,以及一名独立董事。
记者调查发现,何凡、蒋利顺二人正是与吴君三私下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的北京骅泰宇的主要股东。
企查查显示,北京骅泰宇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北京沣泰同科技有限公司,其大股东何凡持股60%,二股东蒋利顺持股40%。
从蒋利顺、何凡二人的履职时间来看,正好契合上述股份转让协议及补充协议的时间,且落实了双方协议中约定的“董事会改选”事宜。
回溯公告看来,2024年8月27日,中环海陆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蒋利顺、何凡被提名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后成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
同年9月公司公告,何凡任公司董事会战略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成员;蒋利顺任公司提名委员会成员。同时,蒋利顺被聘为公司总经理,何凡等被聘为公司副总经理。此外,因任期届满,吴君三的儿子吴剑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在公司继续担任董事。
然而,今年2月21日,中环海陆突发高级管理人员辞职公告。公告显示,蒋利顺、何凡二人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决定分别辞去公司总经理、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以及公司副总经理、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战略委员会委员会职务。
3月15日,中环海陆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蒋利顺、何凡的书面辞职报告,二人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辞去董事职务。
一个月后,江苏证监局的监管罚单出炉,吴君三密谋易主事宜东窗事发,其一个人领下罚单,上市公司以及提前“撤离”的蒋利顺、何凡并未受罚。
从吴君三密谋易主到蒋、何二人“闻风而逃”,作为上市公司的“关键少数”,其掌握着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信息,本应是上市公司合规经营的第一责任人,但其却漠视法律法规,丧失合规意识。“关键少数”的失责、失守也将会诱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风险。
上市4年来业绩持续下滑
经营惨淡深陷亏损泥淖
事实上,中环海陆的问题不仅在“关键少数”,公司自身经营也面临困局。
上市前业绩光鲜亮丽,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中环海陆就是典型案例。
据查,2021年A股市场新股IPO达500多家,其中就包括中环海陆。公司2021年8月上市,上市当年业绩便遭遇“变脸”,公司归母净利润7239万元,同比下滑45.94%。
而回看招股书,备战IPO期间,公司则携带着一份颇为靓丽的成绩单。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31亿元、8.00亿元和10.97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3295.88万元、7287.53万元,以及1.34亿元。
记者发现,风电业务在中环海陆的营收中占比较高,2018年至2024年,公司风电业务营收占比均超过70%。IPO期间,公司也因此被交易所多次要求结合行业相关政策,说明报告期内风电领域收入快速增长与可比公司和下游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是否一致,以及募投项目“可支撑未来几年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增长”的具体依据等。
如今来看,监管彼时的担忧已逐步显现。
上市4年,中环海陆业绩一路滑坡。2021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69亿元、10.42亿元、6.25亿元和5.79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59%、2.55%、40.04%以及7.36%。
同期,公司净利润更为惨淡,2021年实现净利润7238.92万元,同比下降45.94%;2022年实现净利润3969.55万元,同比下降45.16%。2023年,公司直接亏损3219.04万元;2024年,公司亏损1.54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今年上半年,公司仍陷在亏损泥淖中。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4248.99万元,同比下降15.27%。
9月5日,上证报记者致电公司董秘办,咨询公司对业绩扭亏有何具体措施?
董秘办工作人员说:“应对措施由高层决定,具体事宜我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