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8日消息(记者邹煦晨)在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阶段,新能源材料产业作为连接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核心环节,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 “双碳” 目标的实现进程。作为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商,中伟股份深耕行业十余载,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瓶颈、以全球布局构建绿色产业生态、靠标准协同打通循环壁垒,在镍钴资源高效利用、退役电池回收处理、低碳生产模式构建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行业参考价值的实践成果。
从贵州铜仁的循环经济基地到印尼莫罗瓦利的绿色产业园,从实验室的微观材料研发到产业链的宏观协同降碳,中伟股份的探索为产业绿色升级提供了可观察、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技术创新:破解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平衡难题
新能源材料产业的绿色转型,始终面临着 “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如何平衡” 的核心命题。中伟股份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工艺迭代,在这一领域交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答卷。
走进中伟股份钦州产业基地火法厂区,全球首条低冰镍制备高冰镍 OESBF 生产线正在稳定运行。据厂区技术人员介绍,与传统火法工艺不同,OESBF镍冶炼工艺不仅能实现废气和废渣的回收利用,还可同时提炼原料中的稀贵金属。并且团队在稳产达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该工艺的技术优势。例如,通过提炼“含锗烟灰”中的锗元素,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如,产线回收的富钴冰镍经二次提取钴元素后,被用于公司能源金属产品电解钴的生产。
火法厂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火法厂区反复探索生产系统的产能极限,并同步开展硫化剂升级等专项整改工作,打造“低转高+矿转高+渣转高”的高效生产模式,在完成全年生产目标的基础上,单吨加工成本增效达到年度目标的132%。
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坚实的研发体系支撑。公开资料显示,中伟股份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配备国际领先的科研设备,坚持以研发技术为第一驱动力,打造“多元材料+多元技术”的创新体系,不断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无人区”,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穿越行业周期。其在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等核心产品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公司磷酸铁材料出货量成功跻身行业第一阵营,钠系产品实现批量销售,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十亿级的研发投入,以及上千名研发人员的持续攻关。
在退役电池回收领域,技术创新更凸显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来临,如何避免 “退役电池变废为害”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作为贵州首家获得工信部认定的“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双资质电池回收企业,中伟股份构建的“电池拆解-梯次利用/破碎分解-综合回收再生”的全流程体系,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贵州铜仁产业基地,退役电池经过放电、拆解后,通过破碎、热处理等工艺,分筛出的黑色粉料中镍、钴、锂含量远高于原矿,被行业誉为“第二矿山”。2024年,中伟回收业务团队处理退役电池当量超5万吨,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
“公司在回收工艺、镍钴锂收率、溯源管控等方面均达到国家循环再生标准,再生的镍钴原料厂内循环直接匹配前驱体生产,碳酸锂供应至下游正极材料客户。”中伟股份回收本部团队负责人介绍,这种 “资源循环” 模式不仅缓解了矿产资源开采压力,更让绿色效益贯穿于电池全生命周期。
全球布局:构建 “本土化 + 绿色化” 产业生态网络
绿色发展作为全球性议题,其实现路径必然需要全球产业链的协同发力。中伟股份以 “全球循环” 理念为指导,将绿色基因植入每一个产业基地、每一条生产链条,在国内形成闭环循环体系,在海外打造共生发展样板。
在国内布局方面,中伟股份已在贵州铜仁、开阳,湖南长沙,广西钦州等地建立起千亩级产业基地,总规模超万亩,形成了“资源开发 — 材料制造 — 回收再生”的完整闭环。以湖南宁乡产业基地为例,其通过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构建敏捷数字运营体系,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据显示,中伟股份2024年国内产业基地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覆盖率达75%,能耗强度同比下降41.38%。并且,中伟股份2024年国内四大产业基地共使用清洁能源电力11.7亿度,清洁能源电力占国内电力总消耗量的86.99%,超额达成当年清洁能源电力使用占比75%的目标。
走出国门,中伟股份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在印尼打造了新能源材料产业的 “绿色标杆”。作为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首站,印尼已建成莫罗瓦利、纬达贝等多个产业基地,为当地创造超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体化、前瞻性布局,也让中伟股份在印尼实现“红土镍矿-低冰镍-高冰镍-电镍”全流程协同生产。
中伟股份2025年6月30日官微显示,2024年印尼莫罗瓦利产业基地(中青项目)与纬达贝产业基地(德邦项目)成功通过责任矿产倡议(RMI)的负责任矿产保证程序(RMAP)审核及独立的ESG审核,成为印尼仅有的两家同时斩获这两项权威认证的企业。
中伟股份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外籍员工人数为6208人,相较2023年的2667人大幅增加,占全球员工总数的37.40%。全球回收布局方面,公司先后与IS Dongseo(株)、Doosan Recycling Solution签订全球电池回收合作协议,并与全球领先的回收企业Cronimet进一步深化合作,加速在欧洲的电池回收产能布局。
团队聚力:激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任何企业的绿色发展实践,最终都要落到 “人” 的执行层面。中伟股份的绿色转型之路,正是由无数个专注创新、坚守责任的团队共同铺就,他们在生产线、实验室、市场前沿等不同岗位,书写着 “聚众力?向光行” 的奋斗故事。
“在建设团队时,我经常和年轻人交流,鼓励他们积极承担责任,多学一点,多做一点”。在中伟股份钦州产业基地火法厂区负责人饶玉涵看来,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管理,更需要凝聚人心、激发潜力的氛围,每个人尽职尽责、主动作为,团队战斗力才能持续提升。
以该厂区的“神经中枢”中控室为例,生产参数在这里汇总并通过中控员的操作控制整个产线,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中控操作员,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责任意识的接力。
饶玉涵表示,“责任”是中伟股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火法厂区最为重要的团队精神。如今火法厂区成为了公司原料粗炼的‘黄埔军校’,大家在这里学习成长,再将成熟的经验带到海外,为公司的全球化发展做贡献。
中伟股份回收本部的团队成员则时常打趣说,自己正在搭建退役电池的“生命通道”。的确,要让退役电池重获新生,除了技术之外,还需打通“废旧电池”回收的各个环节,从退役拆除、储存、运输、定价到合规性等方面,其中涉及太多具体问题。
面对回收行业收集网络分散,信息不透明等痛点,部门负责人徐杰带领团队重整国内供应渠道,一家家走访、一家家洽谈。尤其是中伟股份本身已有的整车、电池、正极材料客户,在为他们提供新能源材料的同时,成为他们退役电池回收的系统方案解决供应商,并通过年单的形式保障供应。同时,开启海外废料业务,积极搭建海外回收渠道,提升保供能力及行业竞争力。
在印尼基地,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对“廉洁”概念可能存在的差异,培训内容特别设计了中印尼文化对话环节,通过实际案例解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印尼籍员工更好地理解中国及国际标准下的廉洁从业要求,同时也听取了员工的建议,展现出公司对多元文化的高度尊重。一位印尼籍员工在培训后分享道:“公司不仅关注廉洁文化,还通过这种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对工作环境更加信任。”
人才培育方面,中伟股份与印尼加查马达大学、万隆能源与矿业理工学院等本土学府开展战略合作,打造“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并定期选派优秀本土员工代表赴中南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学习交流,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发展。
2025年7月,中伟股份与印尼投资与下游产业部签署《谅解备忘录》,深化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公司副总裁刘兴国表示,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新阶段,公司将持续推进在印尼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升级,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发展格局。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在此重要节点,中伟股份正以技术创新为笔、以全球协同为墨、以团队聚力为砚,在新能源材料产业的画卷上,持续书写 “金山银山”与 “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的实践篇章。这篇章里,既有突破 “卡脖子”技术的锐气,也有构建全球绿色生态的智慧,更有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而这,正是中国企业面向世界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