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近年来,医疗设备采购领域的价格竞争问题不断发酵,在行业内引发了持续震动。
先来看超声设备采购情况。
2025年5月,迈瑞医疗凭借3289万元的总价成功中标新疆卫健委超声设备采购项目,一举拿下174套高端超声设备,中标价格还不到预算单价的27%。
无独有偶,在宁夏卫健委125套超声设备的招标中,迈瑞再次脱颖而出,以每套4.2万元的单价包揽了大部分份额,总中标价仅仅约为预算的1成。
这种“断崖式”的报价并非个例。
河北的医疗集采中,GE医疗的LOGIQ Fortis Pro中标价仅为43.8万元,与2024年同型号的价格相比,仅为其17% - 32%。
CT设备领域的价格异动同样令人咋舌。
2025年,深圳市卫健委进行256排CT批量采购,中卓医疗产业(深圳)有限公司以300万元的价格中标明峰医疗产品。而同期其他竞标设备的中标价分别为890万元和1499万元,价差超过市场合理区间三倍还多。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极端案例已经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福建某地在早年的集采中,某企业以299万元的低价中标5台1.5T磁共振,但由于设备临床性能不达标,最终只有1台装机,导致巨额财政资金打了水漂,医疗资源也被白白浪费。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医疗设备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阵痛。当价格战突破合理边界,部分企业为了压低报价,不惜采用劣质元器件、简化生产工艺等手段。随之而来的,是设备质量隐患和售后服务缺位等问题逐渐显现。
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医疗设备采购领域,单纯的价格竞争正在触及行业底线,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已经不容小觑。
破局
江苏省财政厅设立的"双红线"机制(低于预算50%或最高限价45%)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同于以往笼统的"异常低价"定义,该政策将审查阈值具象化为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同时赋予评审委员会专业判断空间。
这种"硬指标+软约束"的制度设计,既避免了教条主义的价格管控,又为专业评审预留了弹性空间。
财政部在六省市的试点经验为政策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某三甲医院的采购案例显示,当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模型后,设备采购总成本(含维护、升级费用)反而下降15%。这种评估方式将短期采购成本与长期运营成本纳入统一框架,避免了"低价中标、高价维护"的陷阱。
海南自贸港的实践则探索出"技术参数权重动态调整"机制。在心脏介入设备采购中,根据手术量、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动态调整技术参数在评标中的权重。这种制度设计使采购决策更贴近临床实际需求,避免陷入"唯参数论"的误区。
随着政策在全国推广,医疗设备采购正在向"三维评价"体系演进:
在河北某地DR设备采购中,新评价体系已成功识别出某企业通过简化售后服务降低成本的策略,避免了一起潜在的"低价低质"采购。
这种评价体系的重构,正在催生新的行业生态。
GE医疗中国区负责人透露,企业已建立跨部门成本测算小组,将研发、生产、售后成本纳入统一核算体系。迈瑞医疗则开始在报价文件中附上详细的成本构成表,这种透明化举措正在重塑行业信任机制。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江苏新政的出台绝非偶然。
医疗设备集采应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财政资金从"成本压缩"转向"效能提升",这场静默革命正在重塑中国医疗设备产业的竞争格局。在这里,价格不再是唯一的标尺,临床价值、创新含量、服务能力正在成为新的坐标轴。
这种转变,不仅关乎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更关乎中国医疗设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关乎亿万患者的诊疗质量提升。只有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共振,中国医疗设备采购市场才能走出"低价迷局",迈向价值引领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