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0 08:54:30 股吧网页版
特稿|临港六周年:扎根发展于此的产业,如何折射出开放创新之动能
来源:澎湃新闻

  8月19日,总投资额超400亿元的6个重磅项目选择落地上海临港。这些项目涵盖了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方向。这样的高光时刻在过去的六年里多次出现,串联起来看就是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的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六年。

  揭牌成立六年来,临港新片区始终坚持以“五个重要”为根本遵循,实现了高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区域经济规模迈上了新台阶。

  “临港的巨大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新片区2019年设立以来,锚定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目标,面对疫情的冲击、国际经济下行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仍然是逆势上扬。”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在8月19日的签约仪式现场表示,临港已逐渐从区域产业经济体成长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长,“这个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每一位建设者辛勤的汗水。”

  陈杰同时表示,最新6个重磅项目的落地,背后是企业对临港的期盼和信任,将最重要、最具未来前景的项目布局于此,“从长远来讲,我相信这样一个布局在若干年之后一定会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不断落地的项目彰显出,临港新片区对全国甚至全球产业的吸引力都在不断增强。“临港是国家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的真正落脚点还是要在产业发展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如是表示。

  尤为关键的是,除了独特的制度优势,经过数年高速发展之后,生态优势已然成为临港产业最大的竞争力。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在临港不断地加码投资、提升产值规模,上下游强磁效应频频显现。

  “对一家企业的发展来说,如果一个地方产业体系、产业生态不好,企业很难做出更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产业生态好了,不仅一家企业会好,产业链的所有企业都会好。”陈金山掷地有声地强调,围绕主导产业,临港还将构建起更加良好的产业生态。

  最大优势是制度创新,持续释放活力

  对一家大宗贸易企业来说,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企业如果无法及时收付款,很可能错失最佳交易时点,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企业信誉。摆在这类企业面前的客观难题是,结算效率是影响他们开展离岸贸易的瓶颈之一。

  在临港新片区,这类企业目前贡献了约90%的离岸贸易规模,是推动该区域离岸贸易发展的绝对主力军。今年陆家嘴论坛期间,央行宣布将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副处长张建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试点方案首创以离岸贸易专营子公司为载体,试点银行对试点企业“免审单”结算,将2-3个工作日的结算流程压缩至“秒级”。“真正实现了在离岸贸易结算上,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成熟离岸中心达到同等时效。”

  上述试点后仅一个月就有多家企业申请试点。其中既有外资企业,也包含了民营和国有企业,业务品种既涵盖晶圆半导体,也包括了传统制造业、有色金属大宗贸易等,“与临港产业契合度高。”

  据记者了解,部分试点企业在试点首月就顺利通过“免审单”模式,凭指令高效完成了离岸贸易资金收付,累计规模约人民币5亿元。

  试点方案的成功落地,有助于临港进一步发展离岸贸易。过去的2024年全年,临港新片区离岸转手买卖规模约为247.8亿美元,同比增长87.5%,占全市比重高达46.1%;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依旧不减,第一季度离岸转手买卖规模约为81.53亿美元,同比增长56.67%。

  截至目前,临港已吸引超百家开展离岸贸易的企业扎根。“随着未来更多试点企业和银行的加入,临港作为统筹在岸与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将持续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离岸贸易金融生态,也将助力上海不断提升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张建表示。

  而像上海荷福成电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荷福成电”)这样的初创企业则受益于临港的“拨改投”创新试点。

  为打通“0-1”创新驱动路径、加快建成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拨改投”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及管理办法在今年4月推出。在今年5月的2025年临港科创大会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宣布每年投入2亿元左右资金用于“拨改投”创新试点项目和研发专项,首批8家“拨改投”试点项目在大会上正式签约。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傅张杰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临港特色的“拨改投”有多项创新之处,其中包括,“将项目遴选立项决策权充分释放给科创平台和高质量孵化器,最大程度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策源优势。”此外,创新性地采用专项创投基金形式作为持股平台,具体负责股权转化阶段的项目尽调、投资协议谈判及签署、投后管理、项目退出等工作,“这种机制可有效发挥市场化基金运作活力。”

  这一创新试点也将推动政府完成三重转型。“从过往的产业专项政策制定者变身为产业合伙人,更早介入项目陪伴初创企业共同成长;从过往的风险兜底者转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过往的行政干预转向科创平台、高质量孵化器和专项创投基金市场赋能。”傅张杰强调。

  荷福成电作为承担单位的AI超算中心指挥的全地形光伏智能铺装机器人项目是上述首批试点项目之一。项目总融资1亿元,估值投前3.5亿元,政府支持专项资金500万元,旨在搭建全地形光伏智能铺装机器人的生产及测试线,预计实现营收超4亿元。

  今年5月,荷福成电正式在临港注册成立。荷福成电总经理陈晓东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公司在临港已组建了以40名核心科研人员为主的技术团队,主要是以研发和生产为主。公司研发的光伏组件智能铺装(拆卸)和光伏组件智能运维系列机器人,实现了光伏运维产业链生态的闭环。

  荷福成电的母公司上海荷福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周锦霆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公司2025年在临港新片区拟投资5亿元。其强调,在一个好的氛围中投资、建厂,公司发展“就会如鱼得水。”

  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已经和中国华电、中能建、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科技、中国五冶等单位达成合作并完成产品交付。“临港的产业生态聚集以及成电智能系统科创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场景赋能,拨投联动的资金以及帮助申请科技研发专项,持续助力我们的产品迭代升级,加速了我们技术成果的孵化。”陈晓东表示。

  陈金山在临港新片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曾强调,临港最大的优势是制度创新,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高水平开放,要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

  揭牌成立六年来,临港新片区始终坚持以“五个重要”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建设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临港已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典型案例166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9个。

  产业集群壮大,新业态不断培育

  今年6月,在临港成立仅5年的上海芯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芯密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正式受理,拟募集资金7.85亿元。该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企业。

  “芯密科技在临港出生、成长,目前公司规模快速发展,2024年已实现营业收入超2亿元,员工数量现已超过200人。”芯密科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栋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优异的产品性能,芯密科技现已成长为国内半导体设备用高端全氟醚橡胶密封圈的头部企业,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3年、2024年,芯密科技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密封圈销售规模连续两年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实控人为谢昌杰。早在2001年,谢昌杰在中芯国际担任设备工程师。2002至2020年,他先后在德仪、大昌、启扬、特仰等公司任职,负责多个国际顶级密封品牌的销售与技术应用,带领团队实现密封产品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据领先市场份额。深耕半导体领域20余年后,谢昌杰决定自主创业,并将创业方向定为国产化率几乎为零的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

  自2020年成立以来,芯密科技已完成五轮融资。深创投、中芯聚源、IDG资本等头部机构深度参与,在临港深度布局的中微公司、拓荆科技两大半导体设备龙头于2023年也对其进行战略投资3000万元。

  张栋说,芯密科技5年前选择在临港启航,“主要是临港有着‘东方芯港’的定位,聚焦集成电路全链条布局,在产业发展、区位集聚效应、政策支持以及科研氛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公司主攻的半导体高端密封材料高度契合。”

  实际上,在临港新片区的主导产业中,集成电路绝对是核心组成。发展至今,临港新片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高地,2020年10月正式揭牌的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目前也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产业创新力最强的基地。

  “近年来,园区内不断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开放合作的氛围,让企业间有了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这种生态效应,帮助芯密科技更快地融入产业链,提升了研发与应用的效率。”张栋说。

  “企业到临港来,肯定能找到上游的供应商,也可以找到下游的客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改处处长陆瑜此前对澎湃新闻记者强调,产业链的高效匹配和对接已经成为临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个核心优势。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改处副处长庄青松对澎湃新闻记者最新介绍,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临港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最新推动了长电车规级封测、舜宇光波导等项目投产,引入盛合晶微、先导科技等龙头,产值在去年增长1.6倍基础上,上半年同比增长23.8%。

  除集成电路产业外,民用航空产业,引进大飞机配套企业60余家,上半年航空航天产值同比增长52.9%;高端装备产业,推进国家电投联合特斯拉建设2Gwh储能独立电站,带动上下游企业产能提升,谋划钠电等新型储能技术,全年储能产值预计达300亿元;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地上汽华为“SAIC尚界”项目,并大力吸引汽车电子、汽车软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落地;数字经济产业,滴水湖AI创新港集聚一批数字、软件企业,规上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40%。

  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齐发力的生态效应下,产业的边界也在不断延伸。一个有力的样本就是,两三年前尚属“黑科技”的滑板底盘,目前在临港已经跑出了一家超百亿独角兽。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时代智能”)日前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公司首轮融资将完成,预计将在8月底完成工商变更。本次融资由知名市场化投资机构领投,新能源产业资本和国有资本加持。融资资金或将用于其滑板底盘项目车型量产落地,以及面向RoboX(以Robotaxi和Robovan为代表的无人载具)等新型场景的新技术研发等。

  此前的2021年,国内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在临港连续布局两家公司。继100%控股、距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仅3公里的瑞庭时代落子后,宁德时代选择将另一家子公司时代智能同样布局在临港。相比于前者,后者更具野心,或将撬动整个汽车行业的再一次全新变革。

  时代智能落子临港,和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有着最直接的关联。“面向自动驾驶相关业务,多家自动驾驶企业均在临港试验和落地,多滑板底盘面向自动驾驶领域提供了更多技术合作可能。”时代智能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临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领域已经有聚集效应,这为产业链生态协同创造了便利。

  该负责人同时提及,海外市场是时代智能未来业务拓展的重点,“临港新片区的战略定位将为国际化市场拓展提供更多便利,如税收、物流通关等。”

  让年轻人、有想法的企业,都能够喜欢上临港这座年轻的城市

  “从博士毕业应届到临港工作这一年来,符合条件的优惠和补贴基本已经全部都发放给我了,下一步我会考虑在临港购房安家,临港对我们这些就业人员还有着力度非常大的购房补贴。”

  韩世豪是上海中科卫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光学测量系统设计师,博士毕业后回到国内的近一年时间里,其在临港顺利实现了工作和家庭的美好开局。

  陈彪(化名)是一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上海临港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出租于8月1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运营服务,这背后的工作包括像陈彪这样的测试员每天长时间坐在副驾进行路测,采集着他的固定“搭档”的测试数据,随后不断优化。

  坐到屁股疼也不会偷懒的陈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果大家都偷懒,智驾怎么进步?”

  在临港,像韩世豪、陈彪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这是临港喊出的响亮口号。一批批中外年轻才俊与临港实现“双向奔赴”,在这里为生活奋斗、为梦想打拼。

  “目前公司有600余人,临港人才引进政策利好让部分员工安家落户,增加了公司人员稳定。”上述时代智能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滑板底盘是一个极具创新力的产品,临港“年轻之城”的定位、富有活力的氛围以及针对人才的专项住房、落户、补贴等,“对我们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顶尖的年轻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提供了助力。”

  该负责人同时提及,近两年更是明显感受到周边教育、医疗配套逐渐完善,员工的生活品质和归属感增加,“这为公司留住核心人才和业务团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栋也同样谈到,临港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吸引了大批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青年人才。这里不仅有良好的科研氛围,也有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对我们公司而言,这既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也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长期发展的信心。”

  从这些企业的反馈中不难发现,临港的前沿产业也在重构上海人力资源这一关键要素的竞争力。

  上海君跃胜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君跃胜辉”)从事广告数据业务,该公司总经理刘心宇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包括像君跃胜辉这样需要开展来数加工业务的企业实际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而将公司布局在临港实际上还有着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刘心宇解释称,公司的标注项目和其他一些公司有所区别,“除了英文以外,还有各种小语种,所以对人才的标注有一定质量要求,我们试点在临港大学城来做,这次几个国家标起来效果不错,如果放到三、四线城市,成本可能降了,但是出来的质量无法保证,所以对人员的匹配度、招聘难易度会有一定影响。”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四级调研员王亮对澎湃新闻记者也提及这一点,其认为近日宣布启动建设的临港国际数据加工枢纽能够帮助企业集聚更多人才。

  “临港是年轻人的城,其实数据产业无论是数据加工还是数字文化,大量从业者都是朝气蓬勃、有创意的年轻人,他们在临港新片区集聚,这也是我们能做国际数据加工枢纽的一个有效因素。”

  吸引青年人才集聚,这是临港新片区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城的关键。庄青松用一组数据展示了临港“招人引智”的成效:2024年全年,新片区人才引进、落户超4.3万人,增长36.4%,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未来,聚焦重点功能,临港将继续加快人才引育。庄青松介绍,临港将鼓励各类开发主体进行载体改造升级,打造形态多元、体系完备、生活便利的低成本科创空间。完善文化体育、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城市功能,打造青年交互空间,建设特色化青年集聚社区。临港还将推动新片区高校结合产业需求,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大工程硕博士、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值得关注的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李向聪8月19日最新提到,临港将加快打造“临港科创城”品牌建设,发挥临港低成本创新创业优势,通过“拨改投”、“360”创业政策、搭建临港天使会机制、围绕科研机构技术孵化,让更多企业从临港本地长出来。

  陈金山表示,临港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试验场,“成为年轻人创业发展的理想家园。”其强调,临港要将创新创业之城打造得更好,“让各路年轻人、各种有想法的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能够喜欢上临港这座年轻的城市。”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