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蚂蚁金服与宁德时代,加快脚步,做Robotaxi(无人出租车)业务。
6月底,其选定的业务带头人——Yolanda亮相,接受《21CBR》等媒体群访。
四天前,这三家公司,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发起成立“上海造父科技”,三方首期出资超30亿元,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Yolanda的职位,就是造父科技首席科学家。其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有超10年智能驾驶领域工作经验,曾参与构建Tesla Autopilot系统。
她透露,造父科技已经组建约百人团队,其中70%为技术岗,超半数成员拥有博士学位。
这意味着,高层排兵布阵,已经搭建好了核心人才矩阵。
“Robotaxi正处于行业爆发前期。”Yolanda向记者介绍,未来将持续吸纳全球优秀人才。
以下是Yolanda的口述分享,内容有编辑。
三家合力
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杨磊,兼任造父科技CEO,带队发展Robotaxi业务。
杨磊深度参与新公司战略规划、技术研发、运营等工作,只差看代码了。
另外两位股东,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支持。
蚂蚁集团在大模型、强化学习和具身智能等领域的积累,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车端,我们可以使用宁德时代的长续航、快充动力电池,还能够运用其换电站,提升运营效率。滑动底盘是新产品,天然是为 Robotaxi打造的,哈啰会与宁德时代共同探索该领域。
团队计划,分两步走。
第一步,我们将走差异化路线,搭建运营平台,兼容不同车企与Robotaxi技术合作伙伴,让乘客用一个平台就能打到所有Robotaxi。
已开展Robotaxi业务运营的合作方,可以接入平台;他们还能够共享哈啰的运维体系,复用人力、系统资源,减少充换电、清洁维护、停车等运营成本。
平台可以共享底层地图数据,协助合作方完成城市交通道路信息更新,削减维护成本。这可以降低开展Robotaxi业务的门槛,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后发优势
哈啰起步晚,受益于技术路径收敛和产业链成熟,Robotaxi商业化落地更具可能。
作为后来者,我们不会从头训练模型,而是利用现有开源模型,针对未解决的问题定向获取数据并训练。
借助精准投入,团队要把Robotaxi从Demo阶段的高成本车辆,做成安全可靠的实用版本。
大众对哈啰的印象多停留在两轮出行、共享单车上,但这家公司能在 “一块钱生意” 里赚到钱,靠的不是单纯的流量或发优惠券,而是技术。
Robotaxi无需人工驾驶,由平台统筹;网约车责任主体仍为人,需负责车内清洁、充换电等事务。
共享两轮车属低阶智能体,依赖平台技术进行运营运维(含产品调度),哈啰在运营端具备优势。
Robotaxi 落地需依托技术与研发体系,通过功能规范、流程及验收体系的体系化约束,实现安全可靠的量产产品。
做自动驾驶十几年,能深度参与产业化落地,我倍感兴奋。
哈啰的Robotaxi业务,将以“All IN 全球化”为基调,前期聚焦国内市场,逐步拓展各城市业务;未来开拓海外市场,将中国优质产品与服务推向国际。
潜力巨大
AI时代,为Robotaxi的落地,提供关键机遇。
经过十多年发展,Robotaxi行业的技术路径日益清晰,数据驱动的端到端路径已成为L4技术的最优选择。
各企业在全球多地,投放大量Robotaxi车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实现产业化落地,C端消费者对Robotaxi的接受度显著提升。
Robotaxi单车成本,也从百万级降至四五十万元人民币以内,除传感器等硬件成本优化外,前装量产趋势、车企L2+功能普及,以及智能底盘、智慧座舱等核心零部件的成熟,均为产业链降本创造条件。
2025年可视为Robotaxi的量产元年。
百度、小马、滴滴、文远等企业,纷纷推出前装量产套件或车型,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我们预计,随着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与推动,Robotaxi在单个城市的部署规模,将从当前的千台级向更高水平发展。
未来两到三年,随着运营运维单车成本与隐性成本的降低,以及C端消费者对Robotaxi接受度和使用率的提升,Robotaxi有望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与普及。
Robotaxi即将突破技术拐点,进入规模化扩张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