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逻辑:技术迁移驱动国产替代,先进制程设备成第四增长曲线
在国家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 2025 年目标提升至 40% 的政策推动下,捷佳伟创通过子公司创微半导体实现技术突围,形成 "光伏设备技术积淀→半导体设备创新" 的独特发展路径。公司将光伏领域成熟的真空控制、精密加热及自动化技术迁移至半导体设备领域,重点突破 12 英寸湿法设备及先进制程刻蚀设备,构建起覆盖 45nm 至 7nm 制程的产品矩阵。
随着国内 41 座晶圆厂(含 34 座 12 英寸厂)在 2023-2027 年密集投产,以及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企业在先进存储领域的持续突破,半导体设备市场需求迎来爆发期。捷佳伟创凭借 "性价比优势 + 快速服务响应" 的双重竞争力,在刻蚀机、湿法清洗设备等领域加速替代 Centrotherm、Tystar 等国际厂商,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从 "市场跟随者" 到 "核心参与者" 的跨越。
二、2025 年:验证期收官,湿法设备批量交付
(一)营收预测:5.2 亿元
2025 年将成为公司半导体先进制程设备业务的关键转折点:
14nm 刻蚀机:完成中芯国际验证并交付 2 台套,贡献收入 3 亿元,设备良率达到国际水平的 98%;
12 英寸湿法设备:出货 15 台套,其中 8 台供应华虹无锡 12 英寸产线,7 台交付润鹏半导体,实现收入 2.2 亿元;
海外市场:向欧洲客户交付 3 台 Single 机型湿法设备,收入占比约 8%,标志着国际化战略落地。
(二)技术突破与产品结构
12 英寸无篮槽式湿法设备关键指标全面达标,颗粒去除率稳定在 99.9% 以上,金属污染控制到 0.2ppbm,软件实现 100% 自主化;
完成 28nm 刻蚀机研发,进入长江存储验证阶段,为 2026 年量产奠定基础;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 95%,较进口方案成本降低 30%,维护响应时间缩短至 48 小时。
(三)盈利能力:毛利率 36.5%
受益于规模效应初步显现及高毛利刻蚀设备交付,该业务毛利率较 2024 年提升 2 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 35% 左右,主要投向 7nm 制程技术攻关。
三、2026 年:7nm 设备突破,国内市占率翻倍
(一)营收预测:12.8 亿元(同比 + 146%)
28nm 刻蚀机:获得长江存储、燕东微订单共 8 台套,收入 6.4 亿元;
12 英寸湿法设备:出货量增至 30 台套,进入中芯京城产线,收入 5.6 亿元,其中 8 英寸向 12 英寸升级的设备占比达 40%;
先进封装设备:新增 3D IC 封装清洗设备业务,贡献收入 0.8 亿元。
(二)市场拓展与技术进展
国内刻蚀设备市占率从 2025 年的 3% 提升至 7%,湿法设备市占率从 5% 提升至 12%;
7nm 刻蚀机完成工艺验证,进入台积电南京产线测试阶段,关键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出集成式清洗 - 刻蚀组合设备,单台价值量提升 40%,获华虹宏力批量订单。
(三)盈利能力:毛利率 38.2%
规模效应推动单位成本下降 8%,同时高毛利的 28nm 设备占比提升至 50%,带动毛利率持续改善。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 15%,毛利率较国内高 3 个百分点。
四、2027 年:12 英寸设备主导,全球份额突破
(一)营收预测:26.5 亿元(同比 + 107%)
7nm 刻蚀机:向台积电南京交付 4 台套,向中芯深圳交付 6 台套,收入 12 亿元;
12 英寸湿法设备:出货量达 50 台套,覆盖国内 80% 新建 12 英寸产线,收入 13 亿元;
外延设备:新增碳化硅外延设备业务,贡献收入 1.5 亿元。
(二)竞争优势强化
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 45%,公司刻蚀设备市占率达 15%,湿法设备市占率达 20%,跻身国内前三;
12 英寸设备占比超 90%,形成 "刻蚀 + 清洗 + 外延" 的多产品协同效应;
自主研发的温度场仿真软件实现工艺参数智能优化,设备良率与进口设备差距缩小至 1% 以内。
(三)盈利能力:毛利率 39.5%
研发投入占比从 35% 降至 30%,但技术转化效率提升,7nm 设备毛利率达 42%,带动整体盈利水平提升。供应链垂直整合成效显现,核心部件自制率超 70%。
五、2028 年:5nm 技术突破,国际化加速
(一)营收预测:45.2 亿元(同比 + 70%)
5nm 刻蚀机:进入三星西安产线,交付 8 台套,收入 18 亿元;
7nm 及以上设备:持续放量贡献收入 25 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30%;
检测设备:新增量检测设备产品线,贡献收入 2.2 亿元。
(二)全球市场布局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 1381 亿美元,公司全球市占率突破 3%,在刻蚀设备领域排名全球第六;
墨西哥基地投产,规避北美关税壁垒,获美光科技湿法设备订单;
与意法半导体达成合作,为其 40nm MCU 产线提供定制化设备。
(三)盈利能力:毛利率 40.8%
高附加值的 5nm 设备占比提升至 40%,规模效应使单位制造成本较 2025 年下降 25%。工艺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10%,成为盈利新增长点。
六、2029 年:全产业链布局,稳态增长阶段
(一)营收预测:62.8 亿元(同比 + 39%)
5nm 及以下设备:收入 28 亿元,占比达 44.6%;
成熟制程设备:贡献收入 26 亿元,主要面向汽车电子领域;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提升至 40%,实现全球化布局。
(二)行业地位与技术壁垒
在 8 英寸和 12 英寸湿法设备领域全球市占率分别达 25% 和 18%,刻蚀设备全球市占率达 8%;
技术专利数量超过 200 项,形成覆盖设备设计、工艺优化、软件算法的全链条专利布局;
建成 "设备 + 工艺 + 服务"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客户粘性显著提升。
(三)盈利能力:毛利率 41.5%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支撑高毛利率水平,海外高毛利订单占比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率超 90%,有效抵御地缘政治风险。
七、驱动因素分析
政策红利:受益于大基金三期 3440 亿元注资及国产化率考核政策,国有晶圆厂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公司获得 15% 税收抵免优惠;
技术迁移:将光伏设备的真空控制、精密加热等技术迁移至半导体设备,研发周期缩短 30%,成本降低 20%;
市场需求:国内 12 英寸晶圆产能从 2025 年的 25 万片 / 月增至 2029 年的 60 万片 / 月,设备投资需求超 2000 亿元;
客户拓展:已进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国内龙头供应链,并成功导入台积电、三星等国际客户;
产品矩阵:从单一湿法设备扩展至刻蚀、外延、检测等多品类,抗风险能力增强。
八、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若 7nm/5nm 设备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可能错失市场机遇;
国际竞争加剧: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等国际巨头加大中国市场投入,可能挤压国产厂商份额;
扩产不及预期:若下游晶圆厂因需求疲软缩减资本开支,将直接影响设备订单;
人才短缺风险:半导体设备高端人才稀缺,可能制约技术研发速度。
九、结论
捷佳伟创半导体先进制程设备业务将在 2025-2029 年实现跨越式增长,营收从 5.2 亿元增至 62.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8%,成为公司继光伏设备、钙钛矿 / TCO、碳化硅设备之后的第四增长曲线。该业务不仅具有高成长性,更将显著提升公司的技术壁垒和估值水平。
随着 5nm 技术突破及全球化布局完成,公司将从半导体设备新进入者成长为全球重要参与者,为投资者带来持续回报。预计到 2029 年,该业务将贡献公司总营收的 10.5% 和净利润的 15% 以上,成为支撑公司估值的核心资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