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主线 代表企业 逻辑
核心部件 飞荣达(冷板)、中石科技(导热材料)、川环科技(管路) 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加速
系统集成 曙光数创、英维克、高澜股份 具备全栈能力,绑定头部云厂商
材料国产化 巨化股份(氟化液)、思泉新材(纳米散热) 打破3M/Solvay垄断,政策红利
液冷产业前景总结为:
**“2025-2027年中国液冷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1000亿元,渗透率由10%飙升至50%,AI算力需求与双碳政策构成核心驱动力。”**
### 核心逻辑拆解:
1. **市场规模激增**:3年增长近7倍(150亿→1000亿),反映行业从规模化初期进入高速渗透阶段。
2. **技术替代加速**:渗透率10%→50%,预示液冷从“小众方案”升级为数据中心主流散热选择。
3. **双重催化剂**:
- **AI算力**:大模型训练推动高密度算力需求(单机柜功耗突破30kW ),传统风冷无法满足。
- **双碳政策**:PUE<1.25政策倒逼数据中心能效升级,液冷较风冷节能30%-50%,契合政策导向。
> **行业影响**: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将重塑,冷板式液冷因改造成本低、兼容性强或率先放量;浸没式液冷在超算/AI场景渗透率将持续提升。**2027年千亿市场仅是起点**,伴随全球算力军备竞赛与ESG要求升级,液冷技术有望向智算中心、边缘节点、新能源等领域延伸。
中石科技(300684.SZ)在液冷赛道真正的“硬通货”可以一句话总结:
“全球唯三、国内唯一能够批量交付 1 W/(m·K)15 W/(m·K) 全系列导热/隔热/相变材料,并把导热垫片、导热凝胶、导热硅脂全部打进英伟达 GB200/GB300 供应链的 A 股公司。”
1⃣ 材料谱系最全:115 W 全覆盖,可做“一站式配齐”
> 行业现状:国内多数厂商只能做 16 W 低瓦段,中石科技是唯一 15 W 段量产且通过 NV 认证的企业。
2⃣ 已进入英伟达 GB200/GB300 供应链
- 验证节点:2024 Q3 通过 NV 材料级可靠性测试(1000 h 高温高湿 500 次热冲击)。
- 订单情况:2025 H1 开始小批量供货,券商预计 2025 年来自 NV 链收入 45 亿元,占液冷业务 60 %。
- 技术壁垒:NV 要求导热材料挥发物 < 50 ppm,行业平均 150 ppm,中石科技是唯一达标国产厂商。
3⃣ 冷板级整体方案:材料 流道设计一体化交付
- 自研冷板:与曙光、浪潮联合开发“导热垫片 微通道冷板”一体化模组,单 GPU 热点温度再降 8 ℃。
4⃣ 产能与扩产节奏
2024 年底 导热垫片 500 万片/年 主要用于通信基站
2025 年底 导热垫片 1,200 万片/年 其中 60 % 新增产能面向 AI 服务器液冷
2026 规划 导热凝胶 1,500 吨/年 全部用于 GB300 及国产千卡 GPU
5⃣ 客户矩阵:云厂 OEM 运营商全覆盖
- 云厂:阿里、腾讯、字节(液冷节点导热垫片主力供应商,份额 40 % )。
- OEM:浪潮、新华三、超聚变(冷板级导热方案)。
- 运营商:中移动 2024-2026 集采,导热垫片份额 30 %,对应金额 2.3 亿元。
6⃣ 专利与标准壁垒
- 发明专利:已获液冷导热材料相关专利 43 项,其中 15 W 高导热凝胶核心配方专利 3 项。
一句话总结
中石科技靠“15 W 高导热材料 NV 认证 冷板级整体方案”三大杀手锏,在 AI 液冷供应链里占据“材料卡位”的关键节点,2025 年来自液冷业务的收入有望从 2024 年的 3 亿元跃升至 10 亿元级别,是 A 股液冷材料赛道最纯、壁垒最高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