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上市,8年了,期间还增发一次每股145元,钱都圈走了,业绩也就亏损了。二级市场股价却跌跌不休,目前股价50元岌岌可危,公司市值200亿出头。首发上市的大股东又开始减持了。要活120岁的汪有何感想?卖益生菌的网红还有脸BB吗?
华大基因上市:科学愿景与市场战略并行
华大基因2017年在深交所隆重上市,但令人瞩目的是,其董事长汪建并未参与敲钟仪式。在上市前的独家专访中,汪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他选择不敲钟并非淡薄金融,而是希望将这一环节让给更值得的人。他同时邀请了罕见病患者代表参加上市仪式,并郑重承诺至少五年内不会减持股份,以实际行动展现对企业的长期承诺。此外,汪建还试图“拉拢”机构投资者,共同助力华大基因的未来发展。
汪建的理念
汪建并不认同将华大基因与“基因界腾讯”相提并论,他认为这样的对比并不恰当。在谈到公司上市时,汪建表示自己并无特别感受,心情保持平和。他解释说:“华大的上市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首先在科学探索上取得了突破,接着在技术工具上实现了进步,之后又在政策法规方面获得了突破,最终成功与金融市场接轨。”上市并非喜破天惊的大事,对于金融领域,我持较为淡薄的态度。汪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大致力于通过科学产业为人类谋福祉,经济因素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非我们的终极目标。他强调,虽然上市过程中需要关注金融因素,但过度兴奋并非必要,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服务中国乃至全球,还有许多工作等待完成,包括提升公众认知、突破政策法规、引导政府支持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市场表现与预测
当被问及登陆资本市场后的金融需求时,汪建回应称:“金融需求仅是寻求共赢的一种方式,我对金融领域并不热衷。”这一回应揭示了他在上市过程中的冷静与淡定。事实上,中国证券报记者所见证的华大基因上市仪式、媒体交流会以及随后的参观之旅,都透露出了汪建这位掌舵者的独特之处。在上市仪式上,华大基因将敲钟的殊荣授予了6位特别代表,包括唐氏综合征患者代表、受益于华大基因检测的代表以及致力于关爱罕见病和残障群体的代表。这一举动彰显了华大基因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致力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这下可好,就连董事长也只得亲自步行攀登八楼了。除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自2015年以来,华大的流动资产已从12.14亿增长至30.47亿,增长了2.5倍。到2016年,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此外,华大账上还趴着7亿货币资金,远超募投总额,显示出公司资金充裕。这引发了市场的一些猜测,上市是否仅仅是为了让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顺利退出。
业务与创新
在媒体交流会上,汪建强调了华大基因的愿景,即希望消除遗传性疾病,并致力于人类服务。他坦言,尽管经济支持对于实现这些目标至关重要,但经济利益并非其核心追求。谈到无创产筛这一当前营收主力,华大基因副总裁刘娜指出,基因检测的渗透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例如无创产前的渗透率仅为20%。她认为,提升核心产品的渗透率将是华大未来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刘娜进一步表示,上市后的华大基因将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并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以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华大的主营业务涵盖了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服务、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以及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四个领域。其中,生育健康基础研究无疑是华大的营收支柱,其占比在2014年至2016年间从31.71%显著增长至54.6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华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服务,这一曾是其王牌的服务,营收却从2014年的4.45亿下滑至2016年的3.29亿,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4%。相比之下,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业务则保持平稳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17.35%。至于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其业务占比相对较小,2016年贡献的收入不足6000万。
对于华大起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服务”,刘娜透露,目前大学、研究所、生物公司以及育种公司等众多研发领域都已广泛应用了华大的技术。面对外界对华大是否过于依赖国外测序仪器的质疑,刘娜强调,华大基因正致力于自主研发和创新,以打破国外在上游测序领域的长期垄断。她指出,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后,华大已迈出了进军上游测序领域的重要一步。尽管市场对此仍存疑虑,但华大基因正朝着成为全球基因行业佼佼者的目标稳步前进。
上面的内容是2017年华大基因上市时的豪言壮语,至今怎样?大家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