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传统医疗的核心逻辑是“发现问题-对症治疗”的线性路径,那么精准医学与健康管理则呈现出更复杂的“双螺旋”结构:一端是技术的持续突破,一端是市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中间螺旋链则是政策环境的强力托举。华大基因正是这条双螺旋的关键实践者。
8月22日晚,华大基因发布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1亿元,归母净利润577.82万元。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0亿元,归母净利润5847.33万元,同比增长908.64%。
公司在上半年的一系列新布局,已经成为市场期待的核心看点,尤其是“i99智健”多组学健康管理系统、BGI OmicsOne智能分析平台、首发基因数据产品,已向市场释放出明确信号:华大基因不再只是一家基因检测公司,而是一家正在重塑健康管理模式数据生态的新型企业。
以双平台撬动“健康管理+数据平台”新未来
如果说院内检测是压舱石,那么面向C端的业务扩张,就是驱动巨轮远航的发动机。2025年上半年,华大基因推出“i99智健”多组学健康管理系统,它不仅整合了传统血液、影像等常规检查,还融合基因组、代谢组、影像组等多组学数据,并通过AI驱动动态更新。其本质是把健康管理从“治已病”提升为“治欲病”,为C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方案。
“i99智健”的发布,被视作精准医学商业化的重要分水岭,它从通用健康方案,升级为个体定制化的健康画像,推动健康管理从“治已病”向“治欲病”转型。
与“i99智健”相呼应的,是华大基因自研的智能解读平台BGI OmicsOne。这一平台通过全链智能化本地部署,实现从样本检测到临床报告生成的闭环。目前该平台已上线NIFTY&全因、CNV-seq产品,可做为“智能中枢”内嵌于自动化系统,无缝衔接样本检测至临床报告生成全流程,涵盖数据分析、深度解读、报告输出及数据挖掘。其中智能解读工具SIGVAR基于ACMG指南标准,自动分析变异致病性,准确率达90%以上。智能文献阅读工具KnowLiter整合百万级医学文献,自动提取证据,大幅减少文献阅读难度,高效辅助变异解读。
对医疗机构而言,OmicsOne的价值在于提升检测和诊断效率,同时保障数据主权,满足合规要求。
这两大系统,一个面向个人健康管理,一个赋能医疗机构,共同构筑了华大基因未来业务的“双轮”。而且,随着“i99智健”和OmicsOne的发布,华大基因的业务模式正从“检测型公司”向“健康管理+数据平台型公司”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意味着新的收入结构,也意味着长期护城河的形成,因为生态闭环能重构资本市场认知。
国内首发基因数据产品,完成生态闭环关键拼图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企业将数据确认为资产并纳入财务报表。华大基因积极响应,在2024年首次完成了数据资产的盘点与入表,这意味着其庞大的基因数据不再是沉睡的硬盘文件,而是能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其真实价值的合法资产。2025年上半年,公司数据资产入表金额稳步增长,这关键的第一步,为其后续的数据价值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入表只是开始,如何用起来才是核心。肿瘤诊疗进入分子时代后,面临基因变异解读标准化不足、用药依据分散等挑战,海量基因数据因缺乏统一权威解读标准影响诊疗决策。
华大基因加强基因数据价值转化探索,发布了国内首款基因数据产品“遗传性肿瘤变异知识库”与“肿瘤体细胞变异与用药知识库”。这两大产品不仅整合了全球权威的基因变异与诊疗数据,更聚焦中国特有的临床指南与实践数据,为精准医学研究提供高价值数据服务。产品覆盖实体瘤全癌种领域超20万种变异,能提供临床诊断、药企研发、保险精算多场景支持。
此次公司发布的数据产品,填补了国内肿瘤精准诊疗数据产品空白,打造基于真实世界基因大数据的医疗知识库范例,率先在深圳数据交易所平台上市,也标志着公司从基因检测服务商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医疗生态平台的跨越转型。
过去基因检测行业的争议在于“实验室里的技术如何真正走向临床”。而无论是OmicsOne在院内实验室的应用,还是i99智健在健康管理场景的推广,都证明公司正在打通“技术-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而国内首款基因数据产品的成功上市,则为这一生态画上了至关重要的闭环。它不仅是将沉淀数据转化为高价值资产的关键一跃,更标志着华大基因进入“智能医疗生态平台”的新阶段。
在低潮中完成的布局,决定了企业在下一轮浪潮中的位置。
虽然华大基因的半年报体现出阶段性的业绩波动,但这并不是判断公司价值的全部。真正决定其未来位置的,是精准医学与主动健康这条双螺旋的进化:院内业务的深化,C端市场的拓展,以及技术平台的迭代。
在医疗行业“冰火交织”的周期中,有的企业选择守成,有的企业选择冲锋。华大基因显然属于后者。它在低谷中播下的种子,正在孕育下一轮浪潮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