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持续爆发。截至2025年8月7日收盘,Wind创新药指数年内累计上涨49.74%,表现远优于同期大盘。不仅药企研发创新成果频出,BD(商务拓展)交易大单涌现,生物医药企业更加快出海步伐,推进全球化布局。
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8月5日,第二十六期“深交所·创享荟”生物医药专题活动在杭州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基因重构·进化向新”,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科研院所、市场机构等围绕创新药发展现状、国际化战略及资本市场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度讨论。
现场,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行业的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他表示,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深交所将继续发挥功能优势,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希望各方共同努力,重构基因,进化向新。
创新药企加速出海
研发成果被认可
中国创新药行业经过十年发展,已从“跟随者”逐渐迈向“领跑者”。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BD交易金额达60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药企研发效率与成本优势的体现,也是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吴灵犀分享了公司自主推动产品国际化的经验。吴灵犀提到,贝达药业的恩沙替尼于2024年获FDA(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尽管挑战不小,但这是国际化商业能力的重要起点。未来我们可能成为整合者,吸引更多企业合作。”
国际化是必由之路。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晓春表示,公司近期通过收购一家日本CRO企业,进一步完善了全球服务网络布局,为客户提供国际化支持。“资本市场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助力,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后通过募资完成多笔并购,完善了全球服务能力。”
“从去年开始,可以看到大量的海外的授权交易。在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的交易中,中国药企占比从5年前的4%升至目前的42%。海外大药企更倾向于在中国寻找管线,背后的本质是中国公司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形成了创新竞争力的逆转。”凯莱英医药集团(天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达认为,未来5到10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全球重磅药物会来自中国。
市场机构也观察到,全球市场愈发认可中国企业的创新。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提到,目前产业端已涌现出一批具备创新价值的企业,这既来自本土政策与市场对创新药的高度支持,也来自全球主流市场对中国创新成果的日益认可。随着本土企业与跨国药企深度合作、产品相继进入欧美等主流市场,行业天花板被持续抬高,企业内在价值及资本市场认知也随之回暖。
康桥资本董事总经理成玲补充,企业出海需结合自身优势,再借力资本。“打铁必须自身硬。生物医药企业要思考:出海管线是否具有全球竞争力?团队是否有相应的经验和资源?对外授权或是自己做商业化?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合作伙伴包括资本可以借力的方向,积极探索对外授权、并购或者Newco(药企将创新药资产剥离后注入新设立的公司)等出海模式,从熟悉的区域开始,小步快跑,持续布局和扩大优势。”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医药医疗板块负责人黄建雯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医药企业海外许可交易的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都实现了增长。对于中国医药企业在海外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黄建雯提醒:“中国医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可以在许可交易之前先进行专利自由实施调查(FTO)等,了解潜在的侵权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
拓宽融资渠道
借力资本市场壮大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资本市场的支持至关重要。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交易所正通过IPO、并购重组等工具为优质药企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希望市场各方共建“耐心资本”生态。
借力资本市场,企业融资工具愈发多元化。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冯昊提到,公司通过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孵化出两家子公司,其中科伦博泰市值突破千亿元。“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但企业也需要结合各类基金,以及并购等方式。”他表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匹配不同资本,早期投资看重团队情怀,后期则关注商业化潜力。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杨健锋坦言,创新药融资仍面临挑战。“我们在产品三期临床阶段募资,但资金只能用于二期后项目。建议监管放宽限制,允许分阶段融资,支持早期创新。”
“创新药周期长、投入大,高质量的创新药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中英提到,希望监管能够加大对上市公司研发创新药的支持,提升对企业再融资的包容度,支持企业长期、持续性地发展创新药。
从一级市场来看,初创企业也需要资金支持。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杭州纽安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枢青分享了其团队研发个体化肿瘤疫苗的历程,该疫苗已获中美监管机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中国不缺人才和资本,我们敢于做从0到1的原创。”他表示,期待市场可以给予初创企业更多支持,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亿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冯德崎表示,当前创新药企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股东增资、股权融资、银行信贷。过去一些早期企业难以获得银行授信,但目前上海等地已可以实现“知识产权质押+政府风险补偿”放贷。同时,地方国资背景的政府引导基金正成为耐心资本的主力军。企业应趁行情好时,快速融资储备现金流,宜尽早锁定中长期资金。
“企业能够成长出果实,资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耐心。”陶峰表示,深耕该领域的投资机构有能力陪伴企业成长,比如通过早期发现、持续跟踪国内的科研成果,在产业化路径、团队搭建等环节提供为企业全流程支持,投后以专业团队继续陪伴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