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特科技(SZ301607)$ 富特科技的电源助力小米YU7续航达成率第一:技术解析与行业启示$小米集团-W(HK|01810)$ $海泰科(SZ301022)$
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小米YU7凭借CLTC工况835km的续航表现(标准版实测达成率93.9%)和760km四驱版续航(达成率92.6%),一举超越特斯拉Model Y等竞品,成为中大型纯电SUV续航标杆。这一成绩的背后,富特科技作为其高压电源系统的核心供应商,通过800V碳化硅技术、高精度能量管理算法及系统级集成创新,展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性价值。
一、技术解析:富特科技如何支撑小米YU7的续航突破?
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的高效赋能
富特科技为小米YU7开发的OBC(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基于800V碳化硅技术,支持5.2C超快充(12分钟补能230km),充电效率提升20%。碳化硅器件的高频特性降低了开关损耗,配合智能能量分配算法,使整车综合电耗降至14.5kWh/100km,较同类车型降低12%-18%。例如,在高速工况下,系统优先启用DC/DC直驱模式,减少能量转换层级,进一步优化能效。
AI预加热与低温续航保障
针对冬季续航缩水难题,富特科技的AI预加热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在-10℃环境下将电池活性提升至90%以上,充电效率提高20%。同时,双向脉冲加热技术可在5分钟内为电池升温15℃,配合抗冻电解液配方(冰点低至-45℃),使小米YU7在-10℃工况下的续航达成率仍达91.4%,远超行业平均的70%。
热管理与轻量化设计
系统采用微通道液冷技术,将功率器件结温降低25℃,并通过立体化散热设计提升热效率。电源集成产品的功率密度达3.2kW/L,体积减少40%,重量降低35%,间接降低整车能耗。例如,在低速工况下,系统可关闭冗余散热风扇,减少待机功耗。
二、行业对比:富特科技的技术壁垒与竞争优势
指标富特科技方案行业平均水平优势幅度OBC转换效率96%85%-90%+6%-11%DC/DC功率密度1.8kW/L1.2-1.5kW/L+20%-50%系统集成度(体积)减少40%常规优化15%-20%+20%热管理温降25℃10-15℃+10℃
(数据来源:富特科技招股书及行业研报)
技术协同优势:富特科技不仅优化单一部件性能,更通过热-电-结构耦合设计实现全链路能效最大化。例如,其液冷超充模块已通过雷诺、Stellantis认证,为小米全球化布局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供应链壁垒:作为国内车载高压电源市占率前三的企业(2023年国内市占率9.39%),富特科技深度绑定广汽、蔚来、小米等头部车企,并进入雷诺、日产供应链,形成技术壁垒与客户黏性。
三、市场启示:电源技术如何重塑新能源竞争格局?
续航竞争进入“精细化时代”
小米YU7的续航突破证明,单纯依赖电池容量增长已非最优解。富特科技通过电源系统效率优化,在相同电池容量下实现续航提升,为行业提供了“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碳化硅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加速
富特科技的碳化硅方案已实现量产成熟度,其转换效率(96%)和可靠性(-40℃至150℃宽温域运行)验证了国产半导体器件的竞争力,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成关键
从电芯(宁德时代、比亚迪)到电源系统(富特科技),再到智驾芯片(英伟达Thor),小米YU7构建了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这种“核心部件自研+生态伙伴协同”模式,或将成为车企应对技术迭代的核心策略。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富特科技的技术已跻身行业前列,但仍需应对两大挑战:
快充生态建设:800V平台普及需配套超充桩网络,目前国内覆盖率不足30%,可能制约用户体验。
成本控制:碳化硅器件成本约为硅基器件的3倍,需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本。
未来,随着小米YU7订单量突破30万台(上市1小时锁单28.9万台),富特科技有望依托规模化订单巩固技术优势,同时探索800V平台在储能、商用车等领域的延伸应用。
结语
小米YU7的续航标杆地位,本质上是电池技术、电源系统与整车工程协同创新的结果。富特科技通过碳化硅技术突破、AI算法优化及系统级集成,不仅助力小米实现续航达成率第一,更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电源系统的价值标准。这一案例表明,在新能源赛道,核心部件的技术深度将成为车企突围的关键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