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展的实际控制人是交信(上海)私募基金(以下简称 “交信私募”)。因一纸 “退金令”,交信私募被迫转让股权,这使得这家自称 “央企” 的公司背后的诸多谜团逐渐浮出水面。
交信私募是一家普通合伙人(GP),通过旗下的交信北斗基金持有信息发展 7.93% 的股权。它之所以能控股这家上市公司,关键在于运用了高超的财技 —— 以让渡投票权的方式实现实际控制。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基金这种形式,只需控股 GP(成本仅几百万元),就能间接掌控一家上市公司。
从交信私募的股权结构来看(相关信息如下):

从股权结构来看,交信私募看似由交通部控股,但实际上另有一家公司可能对该基金影响更大。这引发了一个疑问:会不会是这家公司能量巨大,协调了交信与中信方面,实际操盘交信私募?不过,这仅是推测,尚无证据支撑。

这家公司的大股东姓顾,而信息发展的董事长也姓顾。这仅仅是巧合吗?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联系?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继续审视公司的操作。信息发展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央企,还强调 “北斗数据必须由央企掌控”,凸显其 “厉害之处”。但此次交信私募的股权转让对象却是正大产业资本。有人称正大产业资本并非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信息发展目前处于无实控人状态。那么,“尊贵的北斗数据” 现在归属何方?是属于公司董事长吗?如此看来,这些数据的重要性似乎并非如公司此前所宣称的那般,其所谓的 “门槛” 和 “涉密性” 也不攻自破。
这不禁让人追问:为何不将股权直接转让给其他央企?回到前文的疑问,会不会从一开始操盘的就是姓顾的人士?如今因找不到愿意配合的央企,才转而选择正大产业资本,以便继续掌控局面?这些都只是猜测,尚无答案。
而正大产业资本又是什么来头?不少人说它曾是平安的大股东,对此暂且不做评论。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大产业资本成立于今年三月,且巧的是,其相关负责人也姓顾。这一姓氏的频繁出现,难免引人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