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人死亡,高管全军覆没。
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将全球最大微晶纤维素(MCC)制造商Sigachi Industries从“全球低价冠军”的神坛上拉下,也将印度药用原辅料产业那套“成本优先”的逻辑,“炸”出了巨大的破口。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国多家MCC供应商股价直接涨停。可以想象,产业的背面发生着一场怎样的兵荒马乱。
或许在短短数小时内,MNC原辅料采购部门纷纷修改策略,中国原辅料企业电话响爆,管理层紧急召开产能扩张会议……
而背后更深刻的问题是:“低价”,究竟能撑多久?
两年10余起爆炸、老旧设备超期运行、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印度原料药产业一路靠着“成本压到底”赢得全球订单。
当之前“差点炸了”的侥幸被这次“真的炸了”拉进血淋淋的现实,留给产业界的反思是,不考虑安全生产、药品质量的成本控制还能走多远?
撕开印度低价原料药产业“遮羞布”
一次爆炸,不仅使全球最大微晶纤维素(MCC)生产商印度Sigachi Industries公司登上了热搜,也撕开了印度原料药行业“低价神话”的背面。
时间回到6月30日,印度特伦甘纳邦桑加雷迪区,这片聚集了大量制药工厂的工业园区,再次响起爆炸声。
过去两年,这里已发生超过10起爆炸事故,但这一次的影响远远超出以往——不仅爆炸强度大、伤亡惨重,更因为事故发生在全球头部MCC供应商Sigachi Industries旗下的核心产线,引起了全球制药产业的高度关注。
根据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44人死亡、33人受伤,仍有12人伤势严重,生死未卜。
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已经可以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是所有等级中最严重的一级。
现场情况也远超想象:事发时,车间内约有90人作业,而整个工厂的管理层——包括厂长与主要高管——无一幸免,全部罹难。
整个厂区核心设施几近摧毁,附近街区的居民楼与围墙也在爆炸中受损,冲击波一度蔓延至数公里外。
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根据印度媒体援引的初步判断,爆炸或源于干燥装置压力积聚,当内部压力突破极限值后,造成容器爆炸,引发整条处理线与建筑结构的坍塌。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不是Sigachi公司第一次“亮红灯”。
资料显示,这家工厂最后一次安全检查还是在几年前,但检查过程并未对核心设备进行实测,仅审阅了纸面材料。而用于MCC干燥的核心装置,不仅设备老旧、超期服役,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安全联锁系统与泄爆设计,连过热报警都依赖人工监测。
讽刺的是,这些隐患之所以得以长期存在,背后是该公司对“低价逻辑”的贯彻。
根据该公司财报,Sigachi年营收超4亿元,同比飙升25%,大部分收入来自MCC产品的出口业务。并且,其长期将安全生产预算控制在1%以下,远低于国际主流建议的2%及以上标准。
不仅如此,即使在事故发生后获得了印度政府部门的关注,对于死亡员工亲属的补偿也仅有20万卢比,折合人民币约为1.7万元。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爆炸工厂是Sigachi的主力产线之一,年产能达6400吨,占公司总产能近三分之一,也承担着全球MCC供应的相当一部分。此次事故直接造成全球MCC产能的断崖式下滑,给整个医药供应链带来连锁冲击。
这家曾因“低价”而受到全球客户追捧的明星企业,如今一夜之间成为“安全失控”的典型代表。而这场事故,也逼迫整个行业重新审视现实:长期依赖的那些“低价原辅料”产业链,真的如想象中可靠、可持续吗?
低价逻辑崩盘后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即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料药出口国,但也在多个原辅料品种上不及印度公司。特别是当地缘政治争端升级、印度企业频频打出“低价牌”时,不少中国原辅料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只能被动应对,很难取得优势。
微晶纤维素(MCC)就是典型例子。
作为口服固体制剂中最常用的辅料之一,它常被用于片剂和胶囊剂中,既能作为填充剂、黏合剂,也具备一定的润滑性和崩解性,广泛应用于直接压片和湿法制粒。
在中国,MCC广泛用于治疗代谢类慢病,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根据行业数据,目前国内市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处方中有70%使用微晶纤维素作为填充剂和直压材料。
而在全球市场中,Sigachi公司一直是这类产品最“能打价格战”的玩家之一。年产超万吨,产品出口至欧美数十个国家,是不少跨国药企眼中的“低成本、可稳定供货”的长期供应商。
但这场爆炸发生后,人们才发现,所谓的“质”,或许只是表面合格;而所谓的“价”,背后实则是建立在安全支出极度压缩、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甚至是以员工生命安全为代价的脆弱体系上。
而这次爆炸事故的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冲击,来自供需层面突袭而至的不平衡。
据印度媒体报道,事故导致Sigachi年产能6400吨的主力产线全面停摆,预计至少90天内无法恢复。这意味着,全球MCC市场将短期失去一大部分供应。尽管目前制剂和原辅料市场尚未出现明显的价格波动,但连锁反应已经显现。
7月1日,中国多家MCC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异动。红日药业当日收盘上涨8.13%,盘中一度冲高至4.17元/股;而山河药辅和山东赫达更是直接涨停,分别收于14.72元/股和13.15元/股。
根据公开信息,红日药业旗下湖州展望是国内MCC龙头企业,年营收约3.6亿元;山河药辅和山东赫达则以微晶纤维素与纤维素醚为核心业务之一,年营收分别达到8亿元和19亿元。它们不仅具备稳定产能,更在过去几年通过新标准适配、海外认证、工艺革新,逐步构建起了“不靠低价”的竞争力。
可以预见,全球客户或许正在寻找替代供应,而中国原料药企,正好站在了窗口位置。
不过,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这场事故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次风险提示。如果仍有人试图复刻Sigachi的“低价+忽略安全生产”路线,那这次爆炸就是一次极端警告。但如果企业能够在合规与技术升级中抓住契机,就可能借此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当廉价变成惯性,底线就容易被磨平。这一次,是Sigachi的数千吨工厂炸了。没有人希望同样的事故再次发生。
无论国内外,制药产业链都不该围着“低价”转,安全、合规、透明、稳定,才是真正能走得远的硬通货。
Sigachi之后,市场应该记住的是:出事的不只是一家辅料工厂,而是一种“唯低价论”的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