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固态电池生产设备企业订单激增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据深圳市高工锂电有限公司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导智能”)、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目星”)、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赢合科技”)、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头部设备企业披露的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已超过300亿元,同比涨幅高达70%至80%。
财通证券研报认为,2025年以来,固态电池技术持续获得突破,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随着中试线的陆续落地以及锂电扩产周期的重启,设备企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继续看好产业周期与技术进步共振。
技术突破驱动需求骤增
固态电池生产工艺与传统液态电池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复合、等静压成型等新增环节,推动固态电池生产设备需求激增,进而带动相关上市公司订单暴涨。
具体来看,先导智能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总额达124亿元,同比增长近70%;海目星上半年新增订单约44.21亿元,同比增长117.5%,截至6月末在手订单规模突破100亿元;赢合科技截至一季度末因订单合同负债金额达27.59亿元,创历史峰值,环比增长67%;利元亨截至5月末在手订单为49.21亿元。
技术突破是设备需求爆发的核心驱动力。在固态电池新技术布局方面,海目星是业内首家同时进行“硅碳负极+硫化物电解质”双技术路线布局的企业;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完成多款全固态电池的测试研发工作,预计将在年底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Ah级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有望带动相关设备需求。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佳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能源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升,倒逼产业链企业加码布局固态电池领域,随着研发投入加大,产业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
产业链协同加速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离不开产业链协同。上游材料端,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在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等固态电池关键环节具备了研发、生产能力;近期,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竞得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出售的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并拟与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公司控股子公司,开展硫化锂相关业务,进一步提高公司在锂离子固态电池先进材料领域综合竞争能力。
电池材料端,电池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29.04亿元,同比增长15.85%。公司董秘曾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聚焦全固态电池材料技术攻关,重点布局高界面通量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研发方向。目前相关产品已实现百公斤级批量交付。
电池厂方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报业绩会信息显示,预计固态电池2027年将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同时,公司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新能源车领域,蔚来上半年30.1亿元研发费用中,半固态电池量产线建设占据最大比例;低空经济领域,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EH216系列eVTOL将采用国轩高科最新研发的46系列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圆柱电芯;储能领域,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8月份成功斩获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
多重信号显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入倒计时。“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日益明朗、产业资本加速涌入,行业正逼近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量产的临界引爆点。当前,随着固态电池研发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产业链配套的日臻完善,其产业化路径更为清晰,各环节协同效应正加速凸显。”张佳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