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降低本是行业竞争力的体现,但最近一年完全变味了。”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日前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坦言,“储能行业再继续‘卷’下去,一定会出问题。”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但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锂电储能系统的价格三年暴跌近八成,一些涉储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等困局。
在国家大力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的当下,这场“野蛮生长”该如何按下减速键,储能产业能否借此重塑未来?
狂飙下的失速危机
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锂离子电池储能以绝对优势主导市场,占已投产装机的96.4%。但与此同时,涉储企业却叫苦不迭。“储能降本已进入深水区,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已无法支撑惯性下滑的市场报价。”田庆军说。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锂电储能EPC中标均价为1.175元/瓦时,同比下降16.07%;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574元/瓦时,同比下降47.82%。2025年1至6月,锂电储能EPC/PC中标均价为0.9618元/瓦时,同比下降24.09%;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4848元/瓦时,同比下降29.94%。
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以前,新能源“强配储能”政策催生大量低质项目。由于储能电站普遍存在“建而不用”的情况,电站开发商为控制成本,倾向采购低价电芯,挤压储能企业利润。2023年至2025年,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跌去近八成。其中,市场价格的下跌远超技术降本的幅度,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深耕储能领域的鹏辉能源,其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79.6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4.83%;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亿元,同比下降685.72%。对此,鹏辉能源解释称,电池产业竞争加剧,虽劣质产能及低质企业加速出清,但仍无法遏制价格内卷狂潮,电芯价格已经逼近甚至跌破企业生产成本。
一位储能头部企业的负责人透露,过去几年,大量资本涌入储能行业,大部分并不赚钱,如今纷纷掉头。对于涉储企业来说,融资环境收紧,现金流承压,企业纷纷选择回归理性。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15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终止、延期,储能产能类涉及的技术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储能逆变器、系统集成等项目,电站类涉及独立储能、光储、压缩空气等项目,涉及的投资资金超百亿元。
“内卷”卷出“外伤”
在竞逐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布局优势,在国际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全年签约海外订单规模突破150GWh,业务覆盖美洲、欧洲、澳洲、中东等全球主要市场。其中,电池类与光储类企业占比超87%。2025年上半年,海外订单规模163GWh,同比增长246%,业务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出海企业超50家。
国内储能企业竞逐海外市场以破“内卷”,但现实似乎是“同质低价”卷海外。多家企业反映,海外中标价正在快速追平国内市场。许多企业不仅没有形成溢价能力,就连合理的利润都难以赚到。
“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关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安全涉及前端的制造、后端的管理系统以及系统集成,需要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说,此前标准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不利于海外市场拓展。
刘彦龙认为,新型储能领域多种技术加速创新迭代,海外储能市场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破局需规范与创新“双管齐下”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2024年以来,多个储能行业协会和机构相继召开会议,阳光电源、宁德时代、远景储能等多家头部企业参与,明确提出反对低于成本价中标等,以行业自律公约倡导“反内卷式竞争”。
CNESA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表示,储能产业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联盟将发挥纽带作用,依托企业力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从协作走向协同攻坚,破除行业内卷式竞争。
“现在也在参考原来风电内卷环境下的模式,严格限制低于成本价投标,在储能方面希望能够让头部企业带起头来,成立一个反低于成本价投标、反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联盟。”田庆军透露,业内已意识到规范市场的紧迫性,一系列规范市场的举措正在推进。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完善低价倾销认定标准等内容,为储能行业破解“价格战”困局带来希望。
8月1日起,我国首部强制性国标《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落地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应用于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的安全要求,划定了行业生存红线。宁德时代等20余家头部企业产品率先通关。
“依法依规治理无序竞争和发布强制性国标,将给混乱的市场秩序套上‘紧箍咒’。”业内人士期待,后续能尽快明确违规界定和惩处标准,让政策落地有声,切实引导储能行业回归理性竞争、健康发展的正轨。
从企业自身来看,增强内生动力仍是发展的硬道理。上海海优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爱民说,一些中小新能源企业应摒弃“拿来主义”,不能等待头部企业的专利和经验,而应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
天合光能联席总裁高纪庆认为,储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多场景需求快速增长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应加快拓展智能电网、电动交通、数据中心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拓展应用场景谋划未来,通过跨界合作激发产业链活力。
“产线是有生命周期的,更大容量的电芯上来以后,现有的这些产能会升级换代。”田庆军表示,在这一过程中,落后产能将被淘汰,实现产能的自我优化与平衡,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虽然技术创新是破解盈利困境的关键,但创新思路与创新产品同等重要。田庆军认为:“产品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甲方提供的解决方案如果能有差异化,才可以真正帮客户实现价值创造。以远景为例,我们重点发展交易和构网技术,一是在电力市场帮助投资商赚取更多收益,二是在赤峰做离网制氢氨、零碳产业园,让储能在其中扮演构网甚至智能电网的角色,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储能产业已站在关键转折点。未来还需从制度设计、行业治理、产业协同和金融工具等方面同步破题,才能真正夯实产业竞争力,推动行业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更多储能项目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