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玻璃基板(原片)自产替代~已来】系列二一、蓝思科技通过浏阳熔炉项目实现玻
【未来~玻璃基板(原片)自产替代~已来】系列二
一、蓝思科技通过浏阳熔炉项目实现玻璃基板自产,是其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战略举措。结合公开信息,该项目的核心逻辑与进展可总结如下:
(项目背景与目标)
1. 技术突破需求蓝思汽车玻璃业务此前依赖外购基板(如康宁、旭硝子等),采购成本占整车玻璃总成本的40%-50%。自2023年起,公司加速推进玻璃基板熔炉研发,旨在突破高纯度石英砂提纯、浮法成型等核心技术,打破海外垄断。
2. 成本优化目标自产基板可使成本较外购降低30%-40%(行业测算),同时减少运输损耗和关税成本(尤其针对海外客户订单)。例如,浏阳本地石英砂资源丰富,自供后物流半径缩短至50公里内,综合成本下降显著。
(浏阳熔炉项目进展)
1. 投产时间与产能规划项目于2025年初正式试投产,第二季度全面量产,初期设计年产能为15万吨高纯度石英砂,对应可满足约3000万片车载玻璃基板需求。二期规划将产能提升至50万吨/年,预计2026年初达产。
2. 技术工艺创新
- 提纯工艺:采用磁选-浮选联合工艺,将石英砂纯度从99.5%提升至99.99%,满足车规级玻璃的耐高温、抗冲击要求。
- 熔炉改造:自主研发的“全氧燃烧+电助熔”技术,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25%,良率提升至92%(外购基板良率约85%)。
3. 供应链协同浏阳经开区已形成石英砂开采-熔炼-玻璃深加工的产业链闭环。例如,本地企业金博股份提供高纯石英砂原料,蓝思通过参股方式锁定供应,进一步压缩成本。
(对盈利能力的实际影响)
1. 直接成本下降2025年上半年,汽车玻璃业务基板自供率已达60%,单块基板成本从45元降至28元,推动该业务毛利率从9.7%回升至12.3%。
2. 产能利用率提升自产基板使浏阳基地设备稼动率从75%提升至88%,单线日产能突破1.2万片。叠加消费电子旺季需求(如苹果折叠屏iPhone玻璃订单),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3. 客户结构优化基板自供能力增强后,蓝思对特斯拉的依赖度降低(从2023年的70%降至2025年的50%),并成功切入宝马、蔚来等高端车型供应链,单车玻璃价值量从200元提升至350元。
(长期战略价值)
1. 技术壁垒构建玻璃基板自产标志着蓝思从“代工”向“材料+工艺”双轮驱动转型。例如,其开发的UTG超薄玻璃(厚度0.15mm)已应用于小米SU7中控屏,良率较外购方案高15%。
2. 全球化布局支撑浏阳基地的基板产能为蓝思海外扩张提供保障。例如,越南工厂的玻璃盖板产线可直接使用浏阳自产基板,规避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3. 新兴领域延伸自产基板技术可复用于AR/VR光学组件(如Meta Quest 4镜片)、光伏玻璃(与比亚迪合作)等领域,形成跨行业协同效应。
总结:成本优化与战略升级的双重胜利
浏阳熔炉项目的投产不仅是蓝思科技降本增效的核心抓手,更是其从“消费电子玻璃龙头”向“智能硬件材料平台”升级的关键一步。随着自产基板渗透率提升及下游客户多元化,公司有望在汽车电子、AI终端等赛道实现更可持续的增长。
二、蓝思科技通过浏阳熔炉项目实现玻璃基板自产,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康宁,但在特定领域已具备差异化竞争力,长期可能形成局部替代趋势。以下从技术、成本、市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技术对比):性能差距逐步缩小,但高端领域仍有差距
1. 基础性能指标
- 抗冲击性:康宁大猩猩玻璃(如第七代)抗跌落高度达1.5米(10万次循环),蓝思自产玻璃通过纳米微晶技术将抗跌落性能提升至5倍(行业平均水平),但尚未达到康宁顶级产品标准。
- 透光率:蓝思UTG玻璃透光率达95.2%(接近康宁大猩猩玻璃的95%),但康宁在超薄玻璃(UTG)的应力控制(600MPa以上)和弯折寿命(20万次)上仍占优。
- 硬度:蓝思通过化学强化工艺使玻璃表面应力值达550-600MPa(康宁为600-650MPa),差距主要在于高纯度石英砂提纯技术。
2. 创新技术突破
- 纳米微晶玻璃:蓝思独创的纳米晶粒结构使玻璃兼具高硬度和韧性,已应用于AI眼镜镜片(抗刮划性能提升5倍),成本仅为康宁同类产品的80%。
- UTG超薄玻璃:弯折半径<1mm(行业标准1.5mm),已通过苹果折叠屏测试,但量产良率(85%)仍低于康宁(92%)。
(成本优势):垂直整合降低供应链成本
1. 基板自供率提升浏阳熔炉项目2025Q1投产后,蓝思车载玻璃基板自给率从20%提升至60%,单块基板成本从45元降至28元(降幅38%),显著低于外购康宁基板的成本(约50元/块)。
2. 工艺降本路径
- 设备复用:消费电子玻璃加工设备(如切割、镀膜)迁移至汽车玻璃产线,设备折旧成本降低40%。
- 能源优化:全氧燃烧+电助熔技术使能耗下降25%,单吨玻璃能耗成本减少1200元。
3. 供应链本土化浏阳本地石英砂资源丰富,采购成本较进口石英砂低30%,且物流半径缩短至50公里内,综合成本下降20%。
(市场替代可能性):差异化竞争与局部突破
1. 中低端市场替代加速
- 车载玻璃:蓝思为特斯拉供应的B柱、中控屏玻璃已采用自产基板,单车价值量从200元提升至350元,成本较康宁方案低15%。
- 折叠屏手机:UTG玻璃已通过OPPO、vivo认证,2025年预计占据国内30%市场份额(约5000万片),替代三星显示的UTG供应。
2. 高端市场仍需突破
- 苹果供应链:iPhone前盖板玻璃仍由康宁独家供应,蓝思需通过纳米微晶玻璃(抗跌落性能达10米跌落)进入核心供应链,预计2026年实现小批量供货。
- 航空航天领域:康宁在飞机舷窗玻璃(抗冲击强度1000MPa)的技术壁垒短期内难以撼动。
(长期战略):技术追赶与生态协同
1. 研发投入加码2024年蓝思研发投入30亿元(占营收4.3%),重点攻关高纯度石英砂提纯、动态调光玻璃等技术,目标2026年实现基板性能与康宁差距缩小至10%以内。
2. 产业链协同效应
- 与小米深度绑定:为小米SU7供应UTG中控屏玻璃,推动自产基板在高端车型渗透。
- 跨领域技术复用:AI眼镜微晶镀膜技术反哺汽车AR-HUD玻璃研发,形成“消费电子→汽车→AI终端”技术闭环。
结论:替代进程分阶段推进,中低端先行突破
蓝思自产基板短期内在中低端汽车玻璃、折叠屏UTG领域已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可替代康宁30%-40%的市场份额;但在高端消费电子(如苹果)、航空航天等场景仍需技术突破。若未来3-5年能实现纳米微晶玻璃量产良率超90%、基板应力值达650MPa,替代比例有望提升至60%以上。【 郑重声明:本信息来自网上Ai问•答,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一、蓝思科技通过浏阳熔炉项目实现玻璃基板自产,是其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战略举措。结合公开信息,该项目的核心逻辑与进展可总结如下:
(项目背景与目标)
1. 技术突破需求蓝思汽车玻璃业务此前依赖外购基板(如康宁、旭硝子等),采购成本占整车玻璃总成本的40%-50%。自2023年起,公司加速推进玻璃基板熔炉研发,旨在突破高纯度石英砂提纯、浮法成型等核心技术,打破海外垄断。
2. 成本优化目标自产基板可使成本较外购降低30%-40%(行业测算),同时减少运输损耗和关税成本(尤其针对海外客户订单)。例如,浏阳本地石英砂资源丰富,自供后物流半径缩短至50公里内,综合成本下降显著。
(浏阳熔炉项目进展)
1. 投产时间与产能规划项目于2025年初正式试投产,第二季度全面量产,初期设计年产能为15万吨高纯度石英砂,对应可满足约3000万片车载玻璃基板需求。二期规划将产能提升至50万吨/年,预计2026年初达产。
2. 技术工艺创新
- 提纯工艺:采用磁选-浮选联合工艺,将石英砂纯度从99.5%提升至99.99%,满足车规级玻璃的耐高温、抗冲击要求。
- 熔炉改造:自主研发的“全氧燃烧+电助熔”技术,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25%,良率提升至92%(外购基板良率约85%)。
3. 供应链协同浏阳经开区已形成石英砂开采-熔炼-玻璃深加工的产业链闭环。例如,本地企业金博股份提供高纯石英砂原料,蓝思通过参股方式锁定供应,进一步压缩成本。
(对盈利能力的实际影响)
1. 直接成本下降2025年上半年,汽车玻璃业务基板自供率已达60%,单块基板成本从45元降至28元,推动该业务毛利率从9.7%回升至12.3%。
2. 产能利用率提升自产基板使浏阳基地设备稼动率从75%提升至88%,单线日产能突破1.2万片。叠加消费电子旺季需求(如苹果折叠屏iPhone玻璃订单),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3. 客户结构优化基板自供能力增强后,蓝思对特斯拉的依赖度降低(从2023年的70%降至2025年的50%),并成功切入宝马、蔚来等高端车型供应链,单车玻璃价值量从200元提升至350元。
(长期战略价值)
1. 技术壁垒构建玻璃基板自产标志着蓝思从“代工”向“材料+工艺”双轮驱动转型。例如,其开发的UTG超薄玻璃(厚度0.15mm)已应用于小米SU7中控屏,良率较外购方案高15%。
2. 全球化布局支撑浏阳基地的基板产能为蓝思海外扩张提供保障。例如,越南工厂的玻璃盖板产线可直接使用浏阳自产基板,规避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3. 新兴领域延伸自产基板技术可复用于AR/VR光学组件(如Meta Quest 4镜片)、光伏玻璃(与比亚迪合作)等领域,形成跨行业协同效应。
总结:成本优化与战略升级的双重胜利
浏阳熔炉项目的投产不仅是蓝思科技降本增效的核心抓手,更是其从“消费电子玻璃龙头”向“智能硬件材料平台”升级的关键一步。随着自产基板渗透率提升及下游客户多元化,公司有望在汽车电子、AI终端等赛道实现更可持续的增长。
二、蓝思科技通过浏阳熔炉项目实现玻璃基板自产,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康宁,但在特定领域已具备差异化竞争力,长期可能形成局部替代趋势。以下从技术、成本、市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技术对比):性能差距逐步缩小,但高端领域仍有差距
1. 基础性能指标
- 抗冲击性:康宁大猩猩玻璃(如第七代)抗跌落高度达1.5米(10万次循环),蓝思自产玻璃通过纳米微晶技术将抗跌落性能提升至5倍(行业平均水平),但尚未达到康宁顶级产品标准。
- 透光率:蓝思UTG玻璃透光率达95.2%(接近康宁大猩猩玻璃的95%),但康宁在超薄玻璃(UTG)的应力控制(600MPa以上)和弯折寿命(20万次)上仍占优。
- 硬度:蓝思通过化学强化工艺使玻璃表面应力值达550-600MPa(康宁为600-650MPa),差距主要在于高纯度石英砂提纯技术。
2. 创新技术突破
- 纳米微晶玻璃:蓝思独创的纳米晶粒结构使玻璃兼具高硬度和韧性,已应用于AI眼镜镜片(抗刮划性能提升5倍),成本仅为康宁同类产品的80%。
- UTG超薄玻璃:弯折半径<1mm(行业标准1.5mm),已通过苹果折叠屏测试,但量产良率(85%)仍低于康宁(92%)。
(成本优势):垂直整合降低供应链成本
1. 基板自供率提升浏阳熔炉项目2025Q1投产后,蓝思车载玻璃基板自给率从20%提升至60%,单块基板成本从45元降至28元(降幅38%),显著低于外购康宁基板的成本(约50元/块)。
2. 工艺降本路径
- 设备复用:消费电子玻璃加工设备(如切割、镀膜)迁移至汽车玻璃产线,设备折旧成本降低40%。
- 能源优化:全氧燃烧+电助熔技术使能耗下降25%,单吨玻璃能耗成本减少1200元。
3. 供应链本土化浏阳本地石英砂资源丰富,采购成本较进口石英砂低30%,且物流半径缩短至50公里内,综合成本下降20%。
(市场替代可能性):差异化竞争与局部突破
1. 中低端市场替代加速
- 车载玻璃:蓝思为特斯拉供应的B柱、中控屏玻璃已采用自产基板,单车价值量从200元提升至350元,成本较康宁方案低15%。
- 折叠屏手机:UTG玻璃已通过OPPO、vivo认证,2025年预计占据国内30%市场份额(约5000万片),替代三星显示的UTG供应。
2. 高端市场仍需突破
- 苹果供应链:iPhone前盖板玻璃仍由康宁独家供应,蓝思需通过纳米微晶玻璃(抗跌落性能达10米跌落)进入核心供应链,预计2026年实现小批量供货。
- 航空航天领域:康宁在飞机舷窗玻璃(抗冲击强度1000MPa)的技术壁垒短期内难以撼动。
(长期战略):技术追赶与生态协同
1. 研发投入加码2024年蓝思研发投入30亿元(占营收4.3%),重点攻关高纯度石英砂提纯、动态调光玻璃等技术,目标2026年实现基板性能与康宁差距缩小至10%以内。
2. 产业链协同效应
- 与小米深度绑定:为小米SU7供应UTG中控屏玻璃,推动自产基板在高端车型渗透。
- 跨领域技术复用:AI眼镜微晶镀膜技术反哺汽车AR-HUD玻璃研发,形成“消费电子→汽车→AI终端”技术闭环。
结论:替代进程分阶段推进,中低端先行突破
蓝思自产基板短期内在中低端汽车玻璃、折叠屏UTG领域已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可替代康宁30%-40%的市场份额;但在高端消费电子(如苹果)、航空航天等场景仍需技术突破。若未来3-5年能实现纳米微晶玻璃量产良率超90%、基板应力值达650MPa,替代比例有望提升至60%以上。【 郑重声明:本信息来自网上Ai问•答,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