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共建是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的核心驱动力。”在昨天举行的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明确将“生态共建”列为公司核心战略之一。
大会现场,100台智元机器人“开门迎客”,承担起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物流分拣等多种任务;来自全国的100家合作伙伴共聚同一个会场,与“机器人工友”碰个头、握握手,具身智能场景落地的灵感不断迸发。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表示,未来三年希望能实现数十万台级通用机器人规模部署,支持百种任务的自主泛化能力,并构建一个开放、可进化、自生长的通用机器人生态系统。
据业内人士观察,智元的打法与华为颇为相似,即聚焦核心产品,把应用交给合作伙伴,共建行业生态。对于一家成立仅两年半的初创公司,“链主”地位何以炼成?
智元推动“0到1”,合作伙伴加速“1到N”
“具身智能正处于应用爆发前夜。”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判断,越来越多行业应用正在浮出水面。目前,在物流、半导体、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智元已拥有多家头部客户,正处于大规模部署阶段。姚卯青表示,智元的使命是推动具身智能“从0到1”,而要实现“从1到N”,让最新技术快速在各行各业落地,则离不开合作伙伴的助力,“希望在行业细分赛道深耕的伙伴,能让具身智能跑出加速度。”
不久前,智元机器人分别与富临精工和德马科技在工厂料箱搬运、物流分拣两个场景进行了长时间直播测试,机器人在工厂环境下表现稳定。德马科技CTO王凯介绍,不到一个月时间,智元精灵G1的分拣速度已提升至6秒/件,已能满足部分服装电商企业的需求。
作为一家“两岁半”的初创公司,智元的自我定位是提供通用机器人技术和平台,而非“亲历亲为”每一个行业的具体应用。姚卯青解释说,每个落地项目从开发、调试到交付、售后,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必须与有经验的合作伙伴一起,把技术做成标准化且实用好用的产品,赋能千行百业。
邓泰华透露,预计今年智元将有几千台出货量,明年会有数万台,希望未来几年内达到每年数十万台规模。
鼓励用户共创,二次开发难度降至零门槛
为了让更多用户“低门槛上车”参与共创,智元团队用不到两个月开发出一套机器人动作与表达创作平台“灵创平台”。彭志辉介绍,该平台是一个AI加成的机器人多模态内容生成与编辑工具,支持预览编辑、动作导入、编排演绎等核心功能,可将机器人二次开发难度降至零门槛,“小学生也能5分钟入门”。
记者在现场体验发现,该平台的交互方式类似于“设计类小游戏”。平台内置上百个预设动作,用户只需在手机或电脑上轻点,即可让机器人做出“比心”“唱歌”“跳舞”等动作。同时,用户还可将自己拍摄的动作视频上传,平台会通过三维人体姿态提取技术,将动作指令化,让机器人实现1:1复刻。据悉,该平台将于10月上线公测。
“机器人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和生产,但‘交互表达’仍是瓶颈。”彭志辉表示,合作伙伴和开发者亟需更简单、高效的方式来定制机器人行为。“推出灵创平台,就是希望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自然表达,让创作者像导演一样自由编排。”他认为,该平台将快速丰富各类场景交互形式,加速具身智能在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的落地。
在赋能合作伙伴成长方面,作为智元机器人用户的德马科技很有发言权。王凯透露,双方在物流场景中的数据采集和训练进展超预期,实际效果已得到验证,并获得全球重要客户的一致认可。“目前我们已收到大量单一场景的机器人试用预约,排期已到明年。”王凯形容,“智元就像一所大学,我们是其中的一个专业。希望通过合作把这个专业做深做强,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重点专业。”
孵化早期项目,三年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
首届“好友聚会”,超100家合作伙伴悉数到场,吸引他们的并非花哨的机器人表演,而是真金白银的合作机会。事实上,智元早已在各行各业深耕布局,持续寻找、赋能和孵化生态伙伴。
在技术生态层面,今年以来,智元与多家上市公司联合成立机器人公司,目前上市公司合资伙伴包括均普智能、大丰实业、软通动力、富临精工、东阳光等,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分别定位于具身智能产业的上中下游。
姚卯青直言,机器人作为复杂硬件系统,商业化成功与否取决于供应链能力。为此,除了合资孵化,智元还增资入股了6家具身智能上下游企业。今年3月和4月,智元相继注资浙江希尔机器人和苏州灵猴机器人,前者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后者则是一家工业自动化零部件供应商。其余4家被投公司——上海千觉机器人、北京灵初智能、江苏富兴电机、深圳数字华夏,依次涉及机器人触觉感知、具身智能模型、电机制造、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应用。
大会现场,智元机器人启动首个专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创业加速计划——“智元A计划”。该计划旨在孵化50+高潜力早期项目,在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主要对象为全球机器人领域初创企业和开发者团队。邓泰华表示,参与A计划的项目团队将获得技术支持、融资赋能、场景开放、创业孵化等多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