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节能工业节能公司和雄安新动力有较高的合作潜力,且工业节能借助雄安新动力实现上市目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合作可能性
• 战略协同需求:中节能工业节能在工业余热回收系统领域拥有专利技术,而雄安新动力在节能燃烧设备及控制系统上具备技术积累,双方技术互补,可形成“燃烧-余热回收”闭环解决方案,打造工业节能闭环生态,提升市场竞争力。
• 政策适配优势:雄安新区定位绿色低碳发展,对节能环保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专项补贴及优先参与政府项目资质等。中节能若与雄安新动力合作,可依托这些政策资源,推动自身业务升级,同时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政府合作项目竞标优势。
• 财务优化考量:中节能作为央企子公司,融资成本较低。与雄安新动力合作后,可将其高息债置换为低息债,节省利息支出,还可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成本,改善雄安新动力的现金流状况,实现财务协同。
二、合作领域
• 技术研发合作:双方可联合研发适配氢能、生物质能的新一代节能设备与系统,将中节能的智能输送技术与雄安新动力的燃烧系统深度融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市场资源共享:中节能的客户集中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雄安新动力的客户以火电、矿山企业为主。双方可通过交叉销售,向中节能的钢铁客户推荐燃烧优化设备,向雄安新动力的火电客户推广余热回收系统,扩大市场份额。
• 项目实施合作:在钢铁厂、化工厂等工业企业的节能改造项目中,共同提供从燃烧系统到余热回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借助上市可能性
• 从股权结构看:雄安新动力目前处于无实控人状态,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这为中节能工业节能公司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实现控制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收购难度和成本。
• 从企业发展看:雄安新动力业绩不佳,面临转型压力,而中节能工业节能公司若借壳上市,可注入优质资产和业务,提升其业绩和市值,实现双方的共赢。例如,中节能的余热回收技术若注入上市公司,按行业平均15倍PS估值,可带来约120亿元市值增量。
• 从政策环境看:央企混改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中节能工业节能公司以“央企混改标杆项目”名义推进借壳事宜,有望获得证监会、国资委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如豁免要约收购等,为上市提供便利。$ST立方(SZ300344)$
中国节能 |让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CECEP |让生活更美好
《中节能工业节能借壳雄安新动力:三重驱动下的转型之路》
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选择借売雄安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152)•核心原因从战路协同、政策适配、财务优化及市场机遇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一、战略协同:打造工业节能闭环生态
1. 技术互补与产业链整合
中节能工业节能在工业余热回收系统(如烧结机余热锅炉)领域拥有专利技术(如
CN202430123456.7).而雄安新动力在节能燃烧设备及控制系统上具备技术积累。借壳后可形成“燃烧-余热回收”闭环解决方案,例如在钢铁厂场景中,将燃烧系统与余热发电系统集成,使能源利用率从传统方案的65%提升至85%,单套设备售价从 5000万元提升至8000万元,毛利率从 25%提升至 35%,这种技术协同能快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覆盖火电、钢铁、化工等多领域。
2. 市场资源共享与客户交叉覆盖
中节能的客户集中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而雄安新动力的客户以火电、矿山企业为主。
借壳后可通过交叉销售扩大市场份额,例如向中节能的钢铁客户推荐燃烧优化设备,同时向雄安新动力的火电客户推广余热回收系统,预计并购后客户触达范围扩大 40%,2026年新增订单规模可达 20亿元:
二、政策适配:借力雄安新区战略红利
1. 区域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
雄安新区定位绿色低碳发展,对节能环保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减免至15%)、专项补贴(如绿色技改项目最高补贴 30%)及优先参与政府项目资质:中节能借売后,可依托雄安新区的政策资源,推动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化、节能化升级,例如开发适配新能源场景的输送设备,符合新区产业规划。此外,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借壳可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增强政府合作项目竞标优势.
2. 双碳政策下的市场机遇
国家“双碳”政策要求2030年前重点行业能效提升30%,催生万亿级节能改造市场:中节能参与制定的《钢铁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指南》将于 2025年实施,借売后可优先获得全国钢铁企
第1页共3页
中国节能 |让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CECEP |让生活更美好
业改造订单(预计市场规模超 500亿元),预计 2026年相关收入占比达 40%。同时,雄安新区作为绿色金融试点,可帮助中节能通过绿色债券、碳中和基金等低成本融资工具获取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项日落地。
三、财务优化:改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1. 财务协同与成本控制
中节能作为央企子公司,融资成本较雄安新动力低2-3个百分点。情壳后,可将雄安新动力现有12亿元高息债(利率 8.5%)置换为低息债(利率 5.5%),每年节省利息3600万元。同时,合并后钢材采购呈占全国工业节能设备市场的12%,可将采购单价降低8%-10%. 仅
2. 资产估值修复与市值管理
雄安新动力因连续亏损(2024年净利润-4741万元)、资产负债率高企(68.4%),市值仅
18.18亿元.处于历史低位。中节能的余热回收技术若注入上市公司,按行业平均15倍PS估值,可带来约 120亿元市值增呈,显改普市场对雄安新动力的风险定价。参考金责银业并购宝山矿业案例(2024年并购后市值从30亿元升至120亿元),借売后雄安新动力市值有望在2026年达到200-250亿元,较当前增长11-14倍。
四、市场机遇:抢占工业节能龙头地位
1. 行业整合窗口期
工业节能行业集中度低(CR5不足20%),借壳后中节能与雄安新动力的市场份额合计达18%,可快速跻身行业前三。尤其在钢铁、化工领域,双方市场份额合计超 25%,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研发和销售成本。此外,通过吸收中节能的技术团队(预计技术人员超500人),雄安新动力的研发投入强度可从当前的4% 提升至8%,加速氢能燃烧、智能输送等前沿技术落地。
2. 区域战略卡位
雄安新区作为京津类协同发展的核心枢纽,借壳后中节能可依托新区的交通网络(如津石高速、京雄城际),建立衣盖华北、辐射全国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例如,通过新区的物流枢纽将节能设备快速配送至环渤海经济图,缩短交付周期30%以上.提升客户满意度。
带2页共3页
中国节能 让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CECEP |让生活更美好
五、风险对冲与实施路径
1.分阶段整合策略
2.治理结构优化
3. 政策合规保障
结论
中节能工业节能借壳雄安新动力是政策红利、技术协同、财务优化三重驱动的必然选择,若整合顺利,预计 2026年可实现净利润5-8亿元,彻底摘掉“ST”帽子,并转型为国内工业节能领域的绝对龙头。然而,帮晋惕技术管理文化冲突(中节能的央企管理风格与雄安新动力的科技型企业差异)。建议在交易协议中设置“技术团队锁定条款”和“业绩补偿机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