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是一家被市场阶段性错杀的优质公司。
短期业绩确定性强,长期发展逻辑清晰,而当前的估值却似乎并未充分反映其价值。
俗话说,利空出尽就是利好。此前压制阳光电源估值的几大因素正在边际改善,我们认为,公司凭借其在储能领域的深厚壁垒和全球领先地位,有望迎来一轮显著的估值修复行情。
一、短期业绩确定性强
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业绩的“确定性”是金钱都买不来的稀缺品质。而阳光电源,恰恰在未来两三个季度的业绩上,给我们提供了极高的能见度。
这份信心首先来源于公司一季度的强劲表现。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阳光电源实现了190.4亿元的营业收入和38.2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高达50.9%和82.5%。在全球储能系统一季度出货排名中,阳光电源更是凭借在美洲、中东等市场的批量出货,超越特斯拉,登顶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是,强劲的出货为二、三季度的利润释放做好了铺垫。根据产业链调研,公司一季度储能业务发货量约为12GWh,其中有约4GWh发往美国。由于海运周期和收入确认节奏,这部分高价值订单的利润,预计将主要体现在第二季度的财报中。
不仅如此,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发货强度并未减弱。在关税政策预期逐步稳定后,公司维持了对美高强度发货,预计整个二季度到7月份,对美发货量有望再次达到4GWh。这意味着,公司第二、第三季度的业绩基本被“锁定”,增长的确定性非常高。
二、外部压制因素趋缓
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对阳光电源的一大担忧来自外部政策,特别是美国的关税及相关法案。然而,近期的一系列变化表明,这些压制估值的利空因素正在出现边际改善。
市场一度担心的美国“OBBB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旨在调整前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中的清洁能源补贴,并收紧了对外国实体的限制条款。这给包括阳光电源在内的所有出海中企都带来了不确定性。然而,该法案的最新版本在参议院通过了程序性投票,这被市场解读为,最终版本或许会比最初设想的更为温和,并且可能为储能等关键领域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从“完全不可预测”到“风险逐渐明晰”,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信号。
而在更直接的关税问题上,阳光电源也早已未雨绸缪。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即使在极限情况下,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对公司2025年全年40-50GWh的出货目标影响也相对有限,大约在4GWh-5GWh。为了从根本上规避潜在风险,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海外储能工厂的建设,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能够投产。届时,通过“海外生产、海外交付”的模式,可以有效规避部分关税壁垒,保障其在美国这一全球重要市场的业务稳定。
总而言之,外部环境最悲观的预期正在修正,公司的应对策略也清晰有效。随着这些不确定性迷雾的逐步散去,阳光电源的真实价值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市场面前。
三、核心竞争力
外部环境是催化剂,企业自身的“内功”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阳光电源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是造出一个好的逆变器或储能柜,而在于两项难以被模仿的“软实力”:卓越的电网交互能力和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
在欧洲、澳洲、南美等电力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区,客户选择储能系统,早已不是单纯地比较初始投资成本(CAPEX),而是更看重长期的运营支出(OPEX)和综合收益。储能的本质是能源交易,需要对各地电网规则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实现与电网的高效互动、支撑电网稳定运行,这正是阳光电源的核心优势所在。相比之下,很多电芯厂的核心能力更多体现在备用电源市场,而在复杂的电网侧应用中,阳光电源的know-how壁垒就显现出来了。
这种领先的综合能力,直接反映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上。据统计,阳光电源在亚太、欧洲、拉美等地区的逆变器市场均名列前茅,份额分别为25%、11%和18%。在储能系统领域,其全球可融资性评级位列第一,这意味着项目方采用阳光的设备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这在大型电站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反观国内市场,虽然短期内由于部分政策影响及激烈的价格竞争,储能需求面临一定压力,但这对于以海外高利润市场为重心的阳光电源来说,利润端影响有限。长期来看,随着国内峰谷价差的持续拉大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储能的经济性将愈发凸显,市场需求最终会向具备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
储能打开长期空间,成长逻辑清晰可见
跳出短期财报,我们来看阳光电源的长期发展逻辑,同样十分清晰。
首先,全球能源转型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占比的不断提升,其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使得大规模配备储能成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刚需”。储能已经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其市场空间正在被迅速打开。
在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中,阳光电源凭借前文所述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在全球主要市场占据了高市场份额和高盈利水平。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40.29%,远超国内。其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企业第一。
其次,公司基本盘业务稳固。作为阳光电源的起家业务,光伏逆变器目前格局稳定,公司与华为稳居全球前二,盈利能力突出,能为公司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支持其在储能等新业务上的开拓。
最后,公司积极布局“第三成长曲线”。在光伏和储能之外,阳光电源还在氢能、水面光伏、充电桩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这些业务在中长期有望接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进一步打开想象空间。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修复行情一触即发。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短期业绩确定性高、外部风险缓和、内生竞争力强、长期空间广阔的阳光电源。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优质的全球龙头,其当前的估值却显得相当“谦虚”。
根据公司给出的2025年储能出货40-50GWh的目标,以及多家券商研究机构的盈利预测,公司2025年全年的归母净利润预计在120亿元左右。以此计算,当前市值对应的动态市盈率(PE)仅在10倍左右。
对于一家身处高成长赛道、盈利能力强劲、全球市场份额领先的龙头企业而言,10倍的估值显然是偏低的,这其中包含了市场对之前各种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二、三季度财报的陆续披露,其强劲的业绩将不断被验证;随着海外工厂的投产和外部政策环境的明朗化,压制估值的负面因素将逐步消除。届时,市场将重新认识到阳光电源的真正价值,其估值水平有望向行业平均乃至更高水平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