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持有者必看】厂长带你全面深度了解常山阿贝那肽前世今生!
阿贝那肽前身叫艾塞那肽,十多年前被葛兰素史克(GSK)拒绝的历史事件及后续发展,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背景,核心事实与分析如下:
一、事件核心脉络
技术来源与拒绝背景
十多年前,一位美国华裔黄姓科学家研发了艾塞那肽(与艾本那肽结构相关,后与常山合作通过常山的DAC技术将药物分子,也就是耦合技术进行重组),试图将这一合成工艺专利出售给葛兰素史克(GSK)。GSK评估后认为该技术价值有限,直接拒绝收购。拒绝原因可能包括:
技术路线相似性:GSK当时已有同类GLP-1药物阿比鲁肽(Albiglutide)(2014年获批,商品名Tanzeum/Eperzan),同为"白蛋白融合GLP-1类似物"技术路线。
市场预判:阿比鲁肽上市后因疗效不及新一代GLP-1药物(如司美格鲁肽),且患者接受度低,于2018年退市,印证GSK对该技术路线的消极预期。
常山药业的接盘与合作
中国药企常山药业(SZ300255)为提升研发能力,与黄姓科学家合资成立公司,引进艾苯那肽专利。
经十余年开发,常山药业将其升级为艾本那肽(第三代长效GLP-1药物),定位为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降糖/减肥药。
二、争议与行业质疑
技术路线的淘汰风险
艾本那肽与GSK已放弃的阿比鲁肽同属"白蛋白载体GLP-1类似物"技术。业内质疑该路线已被证明临床效果与市场吸引力不足,属于"被淘汰的迭代产品。
常山药业的宣传矛盾
公司宣称艾本那肽为"全球唯一第三代GLP-1药物",疗效"优于司美格鲁肽,副作用近乎于零。
但实际对比显示:
减重效果:艾本那肽披露数据(约15-22%)弱于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20%+),且无头对头临床试验证实其优势;
技术代际: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双/多靶点药物被视为当前主流"新一代"产品,艾本那肽的单靶点机制被质疑创新性不足。
三、当前进展与挑战
上市审批状态
艾本那肽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上市申请已完成现场核查(2025年5月),预计2025年7-8月获批。
减重适应症仍在独立审评中,尚未与糖尿病适应症合并审批。
市场推广困境
竞品压制: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礼来(替尔泊肽)已垄断全球GLP-1市场90%份额,2025年Q1销售额分别达84亿/61.5亿美元。
医生认知壁垒:临床医生更熟悉司美格鲁肽等成熟药物,对艾本那肽的接受度存疑。
患者依从性:需每日多次注射的GLP-1药物(如贝那鲁肽)已被周制剂淘汰,而艾本那肽虽为周制剂,但需证明其疗效优势才能打破现有格局。
四、深层问题透视
专利价值的行业分歧
GSK的拒绝本质是对技术商业化的预判:
艾苯那肽的合成工艺专利虽具局部创新性,但未突破GLP-1药物的核心瓶颈(如半衰期、多靶点协同);
常山药业的接盘反映了中外药企对技术价值的评估差异——中国药企更倾向以较低成本引进"国际二线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创新药的共性挑战
研发定位:引进技术需避免"承接过时路线",应聚焦未满足临床需求(如口服GLP-1、多靶点药物);
商业转化:GLP-1市场已被巨头垄断,后来者需凭借显著疗效或成本优势破局,否则易陷入"专利红海。
到底阿贝那肽最终通过常山的DAC技术升级后,成为号称第三代GLP-1并有原研药专利,现在面临着何时上市和上市后能不能大卖,两大问题待验证。在厂长这里,你可以真正的全面客观去了解你的投资标的!而绝不是只看好,不看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