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信近日宣布,控股算力零售龙头中科视拓(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拓云”),引发市场关注。
东方国信收购视拓云33.3529%股权,持股比例从17.6471%增加至51%。此举标志着东方国信在智能算力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入全新阶段,将进一步丰富东方国信智算服务体系,形成“双向赋能”的协同效应。
东方国信可依托其在企业市场商机层面和IDC生态资产投入层面的深厚积累,为视拓云导入大量企业客户需求以及配套的IaaS层资产,助力其巩固TO C市场,同时快速拓展TO B算力服务市场,实现业务质量齐升。视拓云则将为东方国信的算法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提供开放式中立算力平台支持,携手服务更广泛的终端用户与企业客户。
眼下,智能算力市场的景气度持续攀升。随着算力成本的下降和AI应用场景的大幅扩展,C端算力需求迎来井喷式增长。双方整合后,东方国信的算力资源可借助视拓云成熟的零售渠道,加速商业化进程,大幅提升算力业务的市场渗透率与规模效应,抢占普惠算力这一黄金赛道。
核心竞争力突出:国内最大的C端AI算力云平台
视拓云的核心产品AutoDL.com于2021年9月公测,主要从事C端算力零售、AI云计算、算力资产运营、开发者社区服务和AI服务器硬件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业务。
“2019年之前,算力的投资和技术门槛都很高。但随着容器云技术的成熟,GPU硬件集群管理的成本大幅下降。同时,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大,性价比优先的算力需求持续增长。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视拓云创始人之一、总经理王梓丞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王梓丞将这种商业模式称之为“C端算力零售”。目前,AutoDL.com是目前全国最大的C端AI算力云平台。视拓云具有从服务器生产制造到算力云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视拓云目前运营超过2万张、20多个型号的GPU和国产AI加速芯片,自研的底层容器云平台具备“十万卡”和“万P”算力的管理调度能力,其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相较于大型云服务厂商按量计费的刊例价,视拓云的算力价格低至一到两折,透明统一的定价和精确到秒的计费精度大大推动了“算力普惠”的到来。AutoDL Style的计费模式,真正让算力的使用变成水电一样弹性透明。在AutoDL运营初期,依靠对价格敏感的科研院所师生积累了首批用户,随后逐步向企业用户拓展渗透。公测4年来,AutoDL累计注册用户超70万,公众号关注量超55万;根据开票数据统计,AutoDL累计为142所985、211、双一流高校,800多所其他高校,以及超过6000家企业提供了弹性、省钱、好用的普惠AI云算力服务。
视拓云运营的CodeWithGPU.com是全国知名的AI开发者社区,主要提供代码索引、镜像托管和模型托管服务,解决以往构建环境难、管理与分享模型难的问题,为算法开发者、研究者等提供开箱即用的内容体验。CodeWithGPU.com结合AutoDL.com,正逐渐帮助视拓云构建以大模型调优、AIGC推理为特色的中立算力聚合服务生态。
凭借上述特点,视拓云打造了独特的综合竞争优势,成为C端算力零售领域的“隐形冠军”:相比传统云计算厂商,视拓云提供的算力服务展现出突出的性价比优势;相比同类算力零售商,视拓云依靠自有的核心技术保证了优秀的用户体验;同时依靠与开发者社区的生态位互补,构建了“高配亲民”的品牌形象和独立自主的定价策略,定义了行业产品标准,避免了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在定价并非绝对最低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了同类竞品中最快的增长速度。
“简而言之,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我们在算力零售领域已经初步获得了产品认同,大家习惯也喜欢AutoDL提供算力服务的模式、认同AutoDL的定价逻辑、相信AutoDL提供的云服务的稳定性,这个产品‘飞轮’已经基本转起来了。作为这个赛道的头部,我们的流量优势还是很大的。”王梓丞表示。
双向赋能逻辑:资源互补形成战略协同
早在2024年3月,东方国信就前瞻性入股视拓云,建立紧密资本纽带。此次从参股到控股,是双方基于前期良好合作互信与显著协同效应的自然延伸与深化。这不仅是东方国信深化智算核心赛道布局的关键举措,更是双方整合优势资源、加速战略协同的重要里程碑,为双方深度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AI时代,首先要布局硬件和软件,而视拓云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有非常完善的布局。同时,个人对信息化和AI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必须通过云方式解决矛盾——个人买不了服务器,但个人对图像处理、视频渲染、模型运算的需求在增加,所以视拓云的业务发展很好。几年前我们和他们交流,谈得很愉快,最终达成合作。”东方国信董事长管连平告诉记者,“我们战略控股视拓云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会产生非常好的化学反应。”
管连平指出,作为深耕企业级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上市企业,东方国信近年来在算力领域持续加码,目前已形成规模化的智算资源体系,自主开发的AI智算中心具备规模化服务能力。此次控股,东方国信可依托在企业级市场的深厚积累,为视拓云导入海量企业级客户需求,助力其快速拓展TO B算力服务市场,实现业务规模的跃升。
与此同时,视拓云对东方国信业务的加成同样不可忽视。王梓丞向记者拆解了两大价值点:其一,东方国信自持的规模化智算资源可通过视拓云成熟的C端零售渠道加速商业化输出,破解“算力闲置”难题,提升算力业务的规模与利润率。其二,视拓云6000多家的小微企业用户中不乏有大数据和定制化AI服务需求的用户,这些需求在AutoDL的C端产品中难以被满足,但东方国信能很好的向这些用户提供后向服务。
“更长远的协同在用户培养上。”王梓丞补充说,视拓云早期用户以学生、科研人员为主,这部分人群毕业后进入企业成为AI从业者,往往会将使用习惯带入企业,形成“科研端-企业端”的用户转化路径,类似运营商在校园市场的布局逻辑,为双方共同拓展企业客户奠定长期基础。此外,双方还可联合开拓云厂商覆盖不足的“中间层客户”,填补TO B大单利润薄、C端长尾需求未满足的市场空白。
智算行业景气度高企:市场前景广阔可期
面对AI时代的到来,视拓云正释放出巨大的成长潜能。
视拓云2024年营业收入达1.85亿元,同比增长87.24%,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值得关注的是,视拓云创始团队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股权转让协议中承诺,2025年至2027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000万元、8000万元、6000万元,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明确预期和强劲动力。
在AI技术迭代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智能算力市场的景气度持续攀升。从行业整体来看,2024年全球AI算力市场规模突破750亿美元,智能算力(GPU/TPU主导)迎来爆发期;2025年规模预计将突破3500亿美元,同比增长48%。随着AI大模型应用逐渐普及,C端算力租赁需求显著上升,尤其是轻量化AI推理服务具备广阔发展前景,C端算力零售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谈及行业前景,王梓丞结合市场需求、技术趋势与公司规划,给出了清晰判断。
从需求端看,C端算力零售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当前国内C端算力消耗总营业额为5亿元—10亿元,规模看似不大,但随着AI工具普及,人人都会有使用算力Agent的意愿和需求。C端算力产品有望成为类似外卖、打车甚至聊天和移动支付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王梓丞称,仅科研云市场每年的算力投入保守估计就达50亿元,叠加中小企业的长尾需求,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他指出,当前C端市场规模较小,主要受限于成熟AI应用不足、资产规模制约等因素。“随着与东方国信整合后资产实力增强、推广力度加大,C端市场有望加速放量。”
技术驱动层面,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双轮驱动”将持续拉动算力需求。“虽然大模型的宣传热度高,但小模型在产业端的实际应用规模仍不可忽视,比如安全生产辅助、流水线质检和电力巡检等领域,小模型的需求增长也一直未曾停滞;而大模型开源生态的繁荣,降低了个人与企业的使用门槛,也会带动算力需求的结构性增长。”据王梓丞介绍,视拓云当前业务已覆盖小模型训练、推理及大模型推理,未来依托东方国信的技术实力,还可向大模型训练领域延伸,拓宽业务边界。
行业格局上,“普惠化”与“规模化”成为核心趋势。王梓丞观察到,当前智算市场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大B端算力业务竞争激烈、利润率低,而C端与中小企业的算力需求未被充分满足。“我们与东方国信的协同,正是聚焦普惠算力服务,让更多高校、中小企业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算力,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能在行业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
基于对行业的判断,视拓云已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王梓丞向记者透露,公司计划分三阶段推进:未来3年,稳固科研云市场优势的同时努力扩大营收规模;未来5年,向云厂市场渗透,实现教育云与云市场并举,营收突破20亿元—30亿元;未来5—10年,力争成为类似打车类、外卖类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有东方国信的加持,这些目标的实现速度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