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唐智控2025年中报在业务结构优化、技术突破及战略资源整合层面释放多重积极信号,核心亮点可归纳为以下五大维度:
一、营收增长韧性凸显,半导体业务转型成效持续验证
1. 营收结构优化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39亿元,同比增长3.52%,其中第二季度营收13.75亿元(同比+6.40%),增速环比提升2.88个百分点。半导体业务收入2.13亿元(占比8.06%),较上年同期提升1.36个百分点,成为核心增长极。对比2024年半导体业务收入增速21.33%的趋势,显示转型路径持续深化。
2. 毛利率稳定与研发投入加码
尽管研发投入同比激增61.83%至5637万元(占营收2.14%),但综合毛利率仍维持7.93%的稳定水平。研发费用重点投向MEMS微振镜量产攻坚(占比约20%)及车载显示芯片迭代,为长期技术壁垒构建奠定基础。
二、MEMS微振镜量产突破,打开多场景商业化空间
1. 产品矩阵与订单落地
已形成1mm-8mm全规格产品序列,4mm大尺寸产品在工业激光雷达、机器人检测领域率先实现批量交付,第二代电磁驱动产品(支持双维扫描)完成DVT样品送样,部分客户订单落地 。工业领域产线调试完成,预计2025年量产100万片,对应收入1.2-1.5亿元。
2. 技术参数行业领先
第二代产品扫描角度达30x25,功耗降至136mW,镜面反射率97%,通过类车规级(-40℃至105℃)可靠性验证,性能指标对标美国Mirrorcle Technologies的同类产品 。
三、车载显示芯片量产提速,车规认证与客户拓展双突破
1. 全场景产品布局
首款车载DDIC芯片自2024年8月量产以来,已覆盖仪表盘、中控屏等全场景;TDDI产品支持厚手套触摸操作及低电磁干扰设计,通过AEC-Q100车规认证并进入前装车企供应链,2025年Q2出货量环比增长40%。
2. 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
最新版本TDDI产品采用12nm工艺,功耗降低25%,成本较台系厂商同类产品低18%,预计2025年底推出工程样品,目标抢占5%-10%的国内车载显示芯片市场份额。
四、国资战略入股赋能,产业链协同效应初显
1. 深圳高新投资源导入
深圳市属国资通过非交易过户获得2.42%股份后,已协助英唐智控对接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缩短车载芯片认证周期。其参股的昂科技术(芯片烧录设备)与英唐智控形成设备-芯片协同,降低产线建设成本约12% 。
2. 资金与信用背书强化
国资入股后,公司获得深圳高新投提供的5亿元授信额度,用于MEMS微振镜产线扩建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同时,信用评级提升带动供应链账期延长15天,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改善37%至4481万元 。
五、新兴技术储备丰富,第二增长曲线雏形显现
1. OLED DDIC研发突破
面向消费电子的OLED驱动芯片完成流片,支持120Hz高刷新率及屏下指纹识别,计划2025年Q4送样至Meta、华为等客户,目标切入AR/VR及可穿戴设备市场。
2. 第三代半导体布局深化
参股企业四川英唐芯科技的6英寸碳化硅(SiC)产线完成设备调试,引入深圳高新投推荐的中科院微电子所外延片技术,衬底良率从35%提升至62%,预计2026年Q1实现小批量试产 。
1. 质押风险阶段性化解
控股股东胡庆周通过转让2748.84万股给深圳高新投,解除1.9亿元质押债务,剩余质押比例从82.3%降至73.96%,短期平仓风险显著降低 。
2.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受益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对第三代半导体的支持,四川英唐芯科技获得专项补贴1.2亿元,用于SiC产线建设,预计可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18% 。
总结
英唐智控中报呈现“传统分销业务托底+半导体业务放量+国资资源赋能”的良性格局,MEMS微振镜与车载显示芯片的量产突破标志着技术转化进入收获期。下半年需重点关注两大验证点:一是MEMS微振镜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的车企定点进展(预计2025年Q3启动测试);二是OLED DDIC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客户认证结果。若上述节点如期落地,公司有望在2025年底实现半导体业务收入占比突破15%,估值体系向半导体行业均值(PE 50倍)靠拢,存在显著的价值重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