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出海热潮下,又有机构筹划了新动作。8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市公司新国都发布公告称,拟发行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前有拉卡拉,后有新国都,上市支付公司谋划A+H,为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也为出海做更足铺垫。这背后,是国内支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下,业绩已连续承压的现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对不“卷”的海外,赛道上依然挑战重重。分析人士指出,机构需扎实自身经营能力,而非只关注资本运作使自身陷入“圈钱出海”的质疑。

将对业绩产生提振作用
根据公告,新国都筹划赴港上市主要是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速海外业务拓展,构筑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效增强公司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助力公司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支付生态系统建设”。
此外,公司正积极与相关中介机构推进本次发行的工作,其他关于发行的具体细节尚需进一步商讨。
新国都业务主要涵盖支付服务及场景数字化服务、电子支付产品和审核服务等领域。旗下嘉联支付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是国内知名收单服务商。
事实上,这并不是首家官宣A+H动作的上市支付公司。6月,收单“龙头”拉卡拉宣布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事项。对于背后考量,拉卡拉同样提及了“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打造国际资本运作平台”等。
“新国都与拉卡拉布局有一定相似之处”,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说道,从政策支持层面看,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监管部门推出了多项政策支持A股公司赴港上市,例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上市周期等,推动赴港上市热潮;从融资层面看,若能够成功实现两地上市,有望为新国都带来更多公开市场融资,在深化资源配置、支持其跨境业务发展等方面形成利好。
“若成功上市,将提升公司国际品牌知名度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对于该举措的目的与影响,新国都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新国都此举也有国内市场增长乏力,合规性要求逐渐加强,亟须资本支撑估值等方面的考虑。
新国都也认可赴港上市计划对业绩的提振作用。公司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赴港上市能有效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为新业务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上市后公司治理结构将进一步完善,且能更便捷地对接全球资本与产业资源;品牌公信力推动海外市场合作拓展,进而可有效提升公司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业绩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核心支付业务增长陷困境
正如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渐趋饱和,竞争愈发激烈;支付费率也在不断下滑,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伴随着监管政策日益严格,将目光转向海外,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已是许多支付机构的选择。
数据证实了如今上市支付机构面临的诸多困境。与上述赴港上市公告同日发布的新国都2025年半年报显示,新国都实现营业收入15.27亿元,同比下降3.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下降38.61%。嘉联支付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49亿元,净利润8850万元,两项数据同比也均有下降。
对于净利润的下滑,新国都解释,主要系收单及增值业务的收入与毛利率同比下降所致。收单及增值业务表现主要受到拓展新商户相关策略的影响,公司提升了营销支持力度并采取更具竞争力的市场措施,导致短期盈利承受压力。
王蓬博评价,从业绩来看,新国都面临核心支付业务增长停滞、成本压力加剧、盈利能力大幅萎缩的严峻现实。旗下嘉联支付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营收与净利润双降,说明其在传统收单市场面临费率下行、竞争白热化的挤压,整体经营陷入“内卷化”困境,缺乏新的增长引擎。
相比之下,国际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为新国都提供了营收支撑。2025年,新国都持续加强旗下跨境支付品牌PayKKa的资源投入、产品研发和银行资金渠道建设,产品线不断丰富,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上半年,公司跨境支付业务商户数量和交易金额快速增长,其中二季度环比一季度分别增长169%和272%。
此外还有支付硬件的出海。上半年,新国都电子支付设备业务海外重点市场增长势头良好,海外本地化生产逐步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电子支付设备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44亿元。其中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22.02%。欧美日海外高端市场上半年营收将近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0%。
不过整体来看,这部分以销往海外为主的电子支付产品尽管毛利率较高,带来的收入在新国都营收结构中还未占据较大比例。“部分新型业务、新版图的拓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取得规模经济效应有待时间观察。”苏筱芮说道。
打铁还需自身硬
国内“卷”不动了,谋出海是一条好路吗?A+H的路径又是否值得上市支付公司参考?在多名分析人士看来,答案并非肯定。
事实上,出海已是一条较为成熟也较为“拥挤”的赛道。已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蚂蚁集团、腾讯,主攻跨境业务的连连数字、PingPong等,“分肉”者众多,竞争激烈。
拓展海外市场,本身也并非易事。正如新国都方面表示,三类核心待解挑战包括,海外本地团队建设挑战较大,团队磨合与本土化运营效率提升需要较长周期;境外当地合规和监管要求复杂多变,各国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反垄断、行业准入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且部分地区政策调整频繁;全球资源调配能力有待提升,海外业务涉及供应链协同、资金跨境流动、技术与服务本地化适配等多个环节,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联动与优化配置成为影响出海业务推进效率的关键问题。
苏筱芮强调,赴港上市计划更多为信心层面的提振,“打铁还需自身硬”,后续加成效果取决于机构自身经营能力。
王蓬博则直言,若仅靠资本运作而非核心技术输出或没有本地化运营能力,这类赴港上市的企业恐难摆脱“圈钱出海”的质疑。
“支付出海已进入红海阶段,头部企业凭借牌照、技术、资金与本地合作优势占据先机,新入局者面临合规壁垒高、获客成本攀升、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挑战,差异化空间极小。”王蓬博指出,新国都此时谋求赴港上市,可能更多目的是为缓解资金压力、提振低迷股价,但要想从根本扭转业务颓势,不但需要两地上市模式成功,还需要实打实的业绩支持,若缺乏真实业绩支撑与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反而可能因信息披露压力加大、治理成本上升而拖累整体运营。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述赴港上市公告及半年报披露后,8月27日、28日新国都股价基本在33元左右,未有较大波动。
不过对于这已迈出的重要一步,新国都方面仍旧充满信心。“当前市场环境正孕育着深刻的变革机遇,动态市场需求将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这种充满张力的市场生态,正是我们锻造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