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有内容均是通过公开信息推断,数据完全真实
一、严重亏损+持续现金流负,造假动力强烈
• 国民技术已 连续11个季度亏损,累计亏损近9亿元,2025年一季度仍亏损2137万元,扣非亏损2548万元
• 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一季度流出8397万元,同比下降32.9%
• 公司已融资23.8亿元,分红仅2.11亿元,分红融资比仅0.09,显著依赖外部借款维持运营
推断:现金流压力+业绩连续亏损,管理层有强烈“报喜”压力,极易通过会计操作或一次性收益粉饰业绩。
二、研发锐减+收入差距未改善,质量问题严重
• 一季度研发支出同比下降32%,明显削弱未来竞争力
• 营收虽增31.9%,但净利率依旧为负,经营效率不足
风险:削研发可短期缓亏,但长周期必将代价巨大。业绩下降与研发削减同时进行,却未披露一次性利润来源,情况可疑。
三、应收账款攀升+流动性指标恶化
• 应收账款上涨19.2%至3.11亿元,货币资金减少逾42%
• 流动比仅1.12,速动比0.69,短债高逼近偿付能力极限
提示:应收高企可能掩盖业绩与回款不匹配问题,常见于通过虚增收入粉饰利润的案例。
四、IPO计划出炉时业绩仍旧亏损,动机可疑
• 公司拟赴港上市,是典型“借新股以还债”模式
• IPO说明书若以“消防业绩下滑”为背景,融资难以获估值支持,却在此时急推上市,动机存明显现金流驱动。
推断:IPO+亏损+现金危机的布局,符合“虚盈预期”的典型资本操作路径,监管应深查其中是否存在粉饰成分。
五、监管历史+关联交易频发,“造假苗头”不可忽视
• 公司在 2020 年因连续两年亏损曾收到停牌风险提示 ,说明其处在监管关注高风险企业名单。
• 公开资料表明,公司章程和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中多次被问询过交易合理性
风险:此类历史问询与规则吃偏都在压低容错空间,一旦核查发现新问题,启动ST预期极高。
六、潜在造假路径与对照案例
国民技术目前已具备以下典型财务造假条件:
高应收、高存货 应收剧升,流动指标差
一次性收益无披露 利润改善疑点多
IPO动机与报表不匹配 借新股制造“业绩改善”预期
审计历史存留隐患 审计问询存在关联交易和坏账处理问题
与康美药业、安然等典型案例相比,国民技术具备“短周期粉饰利润、借IPO融资、最终爆雷退市”的全部条件
七、触发 ST 的可能路径
• 若监管核查发现“存在重大虚假记载、关联交易未披露/不公允、或审计意见为无法表示”,将直接触发 ST 条件。
• 连续亏损与现金流破裂等现金会计失衡,一旦核实真实性,将提升退市风险。
结语:强烈呼吁监管启动核查
综上,国民技术的经营、财务、融资和治理特征高度重合于历史上多起财务造假案例的触发器。**我强烈建议监管部门立即启动现场核查,对其应收、坏账、关联交易和IPO披露真实性展开深入调查。若发现不实,应立即暂停上市并启动 ST 与相应法律程序。**这种高信号危机不容忽视,监管不出手将严重危害投资者利益与市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