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固态电池概念股持续活跃,截至当日收盘,多只固态电池概念股大幅上涨。消息面上,近期,多家锂电龙头企业披露了其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正在加速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低空、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龙头企业加速布局催化产业,固态电池迎来关键发展期。
龙头企业加码布局
9月3日,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在官微发布消息称,公司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已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标志着公司固态电池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公司称,“龙泉二号”为1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据悉,亿纬锂能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为硫化物路线。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已形成全链路布局,覆盖硫化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关键环节,主要原材料含硫化物电解质、硅碳负极等,技术路线为氧化物和硫化物体系。首款500Wh/kg级10Ah产品实现小批量量产。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亦在其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
“固态电池产业具有可市场化的条件,但目前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其中会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屈放认为,当前固态电池依然处于技术持续积累的过程,商业化还存在技术难点和成本劣势。固态电池对比半固态或液态电池在技术上拥有明显优势,一旦固态电池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将迅速提升市场渗透率。同时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包括高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及消费电子等。
机构分析认为,固态电池有望在eVTOL等领域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通过量产带动成本下降,而后逐步在动力领域实现量产。从市场规模预测看,固态电池2027年之前是小规模量产阶段,2030年后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创新技术获资本青睐
在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多家材料厂也在持续推进产业化进程。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钨新能”)在2025年半年报中透露,公司“匹配氧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已实现供货,硫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方面与国内外下游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保持密切交流合作。”
厦钨新能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持续加大对固态电池领域的创新研发,作为公司未来布局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
而具备技术实力的“黑马”也受到资本密切关注。近日,有色金属龙头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跨界投资固态电池——参与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屹锂新能”)的A+轮融资。
公开信息显示,屹锂新能是国内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及一线整车厂商的核心固态电解质材料供应商。固态电池中最为核心的关键材料包括固态电解质、正负极材料等,其中固态电解质是替代传统液体电解液的一大关键。
对此,屈放表示,随着材料创新和工艺迭代,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和产业变局下投资机遇值得关注,包括电池、材料、设备等环节。目前固态电池二级市场的投资逻辑,主要围绕固态电池的演化路径完成,如近期市场关心的电解质、硫化物相关产业链等。不过,高端的技术如果不能够市场化,很可能会被其他产品替代。对于固态电池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参考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