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无数科创企业却在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遭遇“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一边是传统金融的“爱莫能助”——轻资产、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与银行重抵押、看流水的传统逻辑形成天然鸿沟。如何打通这道壁垒?从苏州银行2025 年半年报中可以看到,这家城商行正勾勒出一套从“看清企业”到“陪伴成长”再到“生态共建”的“破壁”方法论,让金融活水真正灌溉科技创新的土壤。
客群破壁:从“雾里看花”到“洞见价值”
传统金融对科创企业的“不敢贷”,根源在于技术价值的 “看不清”:研发投入、专利等“软实力”无法转化为信用凭证,初创期企业更是因“无流水、无利润”被挡在融资门外。
苏州银行的破题之策,是用数据给企业“画好像”。2023 年,该行拿下全国银行业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其自主开发的“苏心科创力”体系,首次将技术创新能力、专利质量、行业前景等 20 余项指标量化,形成动态更新的企业画像。2025 年,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在此落地——苏州沃时科技通过盘活数据资源,让“知产”变成“资产”,正是这套体系的生动实践,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第二批十大典型案例”,也是江苏唯一入选案例。
在此基础上,精准服务向纵深推进。针对科技创新、人才创业,该行构建了五条产品链:用“科创指数贷”给企业技术“打分”,用“人才贷”为创业团队“背书”,联合国发担保迭代“苏智贷(设备担)”助力设备升级,以“知易融”激活知识产权价值,通过投贷联动机制对接创投资源,更聚焦江苏省 “1650”及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领域定制“融医贷”“光子贷”“苏知贷”,让金融服务的颗粒度细到每个赛道。
从“雾里看花”到“洞见价值”,苏州银行用数据破解了科创企业的信用密码,让曾经的“融资难”变成了“融资准”。
产品破壁:全周期护航的“成长伙伴”
看清企业只是第一步,要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还需匹配全周期的产品体系——从初创期的“雪中送炭”到成熟期的 “锦上添花”,苏州银行的产品矩阵正覆盖科创企业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初创期“伴飞”启航:如果把科创企业的生命周期比作一场远征,初创期的“科创指数线上贷”就是“启动燃料”。这套标准化线上产品,搭配首创的“伴飞主动贷”,针对招商落地的人才企业实现“见拨即贷”——以政府拨款核定额度,通过主动授信、批量审批模式打造专属“备用金”。同时,企业薪酬管理平台“薪智通”向超 3500 户科创企业免费开放,用数字化工具减轻初创期管理负担。
成长期“展翅”助力:成长期的“伴飞贷”“专精特新贷”则是“加速引擎”。该行构建“科创企业+人才家庭”一体化场景,以“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金融品牌覆盖经营需求,用科创财富“扬帆俱乐部”私行服务触达个人生活——从生产研发资金支持到医疗健康、休闲娱乐保障,提供管家式全场景服务。
成熟期“领航”腾飞:进入成熟期,“伴飞并购贷”成为企业扩张的“扩容工具箱”。苏州银行整合“商行+投行+私行+金租”资源,提供上市前战略整合支持;打造企业出海“朋友圈”,定制外汇避险、跨境结算等组合服务,全程陪伴企业登陆资本市场,2025年上半年苏州地区A股IPO企业覆盖率达75%。
从“启动燃料”到“扩容工具箱”,全周期产品矩阵让科创企业在每个成长阶段都能获得精准支持。
生态破壁:多方共振的“创新网络”
单一金融产品的力量有限,要彻底打破科技创新的“孤岛效应”,还需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网络。在苏州银行的蓝图中,科创金融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政府、创投、券商、产业链共同参与的“团体赛”。
政府联动打通“最初一公里”:苏州银行聚焦地方重点项目,对接各类创新平台,与科技、工信、人才等主管部门深度合作,推进项目推介、政策宣贯与信息共享。通过搭建与各级政府风险补偿机制对接的产品体系,其苏州市“科贷通” 规模与服务户数均居全市首位,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企业。
创投资本补齐关键拼图:深化投贷联动模式,建立创投机构分层体系,创新“投前贷后”“贷前投后” 联动机制,设计“投易融”业务方案。2025 年第一期创投机构沙龙上,该行联合苏州国资金融机构共探私募行业动态,助力培育上市企业梯队,让股权与债权融资形成合力。
产业链资源激活创新网络:在“GOAI”科创金融生态圈中,苏州银行作为枢纽,串联起券商(上市辅导)、产业园(孵化项目)、创投(股权投资)等资源,整合为“融资+融智+融链”综合方案。通过“GOAI 匠心汇”融资路演平台,推动服务向股权融资、财税规划、政策咨询等非金融领域延伸,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多方共振的生态网络,让科创企业不再孤军奋战,形成“1+1>2”的创新合力。
苏州银行的“破壁”实践,本质上是将金融逻辑从“看过去”转向“看未来”,从“押资产”转向“押创新”,从“单点放贷”转向“生态赋能”。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该行服务科创企业超 13000 户、授信超 1300 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的铿锵脚步;当金融的齿轮与创新的齿轮精准咬合,新质生产力便有了最蓬勃的生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