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银行同时被11亿元的诉讼危机和险资举牌的资本青睐包围,它正经历着怎样的发展境遇?
郑州银行(002936.SZ)就处在这样的漩涡中心。一边是沉睡近3年的巨额坏账浮出水面,将其卷入与房企的债务纠纷;另一边是险资的果断增持,业绩的扭亏为盈,似乎又预示着新的转机。
这家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在房地产市场波动与金融市场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正上演着一场关于风险与机遇的较量。
诉讼风波:11亿元坏账背后的连锁困局
7月23日,郑州银行的一则诉讼公告,揭开了一笔“沉睡”近3年的坏账面纱。该行中原路支行将郑州金威实业有限公司告上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其偿还11亿元贷款本金及相应利息、罚息,同时将河南中光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永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众担保方一并起诉,要求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这笔贷款要追溯到2021年8月,当时房地产市场已显疲态,但郑州银行仍与郑州金威签订《固定资产借款合同》,提供11亿元1年期借款,约定按月付息。按照约定,贷款应在2022年8月到期,然而时至今日,郑州金威未能履约,各保证人也未承担担保责任。
从贷款逾期到选择诉讼追讨,间隔了近3年时间。郑州银行的这一延迟动作,或许与纾困企业的相关政策有关——在政策引导下,银行想等待房企自救或市场回暖带来转机。但事与愿违,借款方迟迟无法还款,部分担保人的处境也岌岌可危。
郑州银行在公告中表示,已对该笔贷款计提相应贷款损失准备,不会对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为郑州金威提供担保的永威置业,是郑州金威的二股东,持股49%;另一股东金桥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名“金桥置业”)持股51%,为第一大股东,两大股东均是郑州知名地产开发商。而涉案担保人中的李伟和崔红旗,曾是这两大股东背后的实际掌控者。
这一切的关联,都要从郑州“最高学历楼盘”——“永威金桥西棠”项目说起。郑州金威正是金桥商业和永威置业联合开发该项目的载体公司,成立仅4个月便以12.77亿元竞得相关地块。2021年底,该项目因资金问题陷入停工,引发业主投诉,虽然后来经调解于2024年7月完成交付,但风波过后,永威置业名声受损,销售惨淡,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如今,永威置业已被列为被执行人22次、失信被执行人18次、限制高消费46次,涉案总金额分别达14.5亿元、3.43亿元、8.58亿元;其前老板李伟也沦为失信被执行人,多次被限制高消费。
另一担保方河南中光城运,虽与郑州金威无直接股权关系,但高管人事关联密切——河南中光城运原负责人常月曾是郑州金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孙晓雪也曾在郑州金威担任相同职务。更值得注意的是,河南中光城运有郑州国资参股痕迹,股权穿透后涉及郑州市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控股的河南东龙控股集团,而该集团曾为永威置业提供纾困资金,期末应收款余额达2.93亿元,如今永威置业处境艰难,这笔纾困资金的收回难度也大幅增加。
多面承压:房地产不良贷款的持续困扰
此次11亿元的诉讼追债,并非郑州银行首次面对房企债务问题。此前,该行就曾公告起诉康桥地产、鑫苑集团,追讨逾期贷款,涉案金额从数亿元到十多亿元不等。
从年报数据来看,郑州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问题不容乐观。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从2020年末的1.25%一路攀升至2024年末的9.55%,远高于同期全行的不良贷款率。
截至2024年末,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222.1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9.52亿元,但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反而增加2.32亿至21.23亿元。此外,在该行前十大单一借款人中,仍有一家房地产业公司,未收回本金达22.69亿元。
为应对不良资产压力,郑州银行在2024年9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资产处置,以100亿元价格向中原资产转让本息账面余额约150.11亿元的资产,其中就包含此前已起诉的多家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这一系列动作,既体现了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决心,也反映出房地产行业波动对其造成的持续冲击。
曙光初现:险资举牌与业绩的逆势反弹
就在诉讼风波引发关注之际,郑州银行也迎来了资本层面的积极信号。
港交所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6月27日、30日,险资机构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个交易日增持郑州银行H股,累计增持3900万股,持股比例从4.75%升至6.68%,触发举牌,增持总金额达4646万港元,这也是2024年以来险资首次举牌区域性银行。
具体来看,6月27日,弘康人寿以每股1.2068港元首次增持1600万股,总金额1931万港元,持股比例达5.55%,触发举牌;6月30日,又以每股1.1804港元增持2300万股,耗资2715万港元,两次增持后持有郑州银行H股数量增至1.35亿股。
险资的介入并非毫无缘由,郑州银行2024年的业绩表现成为重要诱因。在经历多年低迷后,该行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实现逆势增长。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达6763.65亿元,同比增长7.24%;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为4045.38亿元和3876.9亿元,较年初增长12.07%和7.5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8.77亿元、利润总额17.86亿元,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9%,近三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这家成立于1996年11月,201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8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的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截至2024年末,在省内有分支行182家,其中地市分行14家,并管理着7家村镇银行和1家金融租赁公司,稳固的机构布局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
分红政策的重启,进一步为险资提供了长期稳定收益预期。郑州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2元(含税),6月27日的2024年度股东周年大会审议通过了该预案,现金分红总金额约1.82亿元,占2024年度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的9.69%。
中金公司研究认为,当前保险负债成本相对大部分金融资产收益率仍较高,以银行为代表的高股息资产配置需求提升,且保险资金投资港股可免除股息税,因此H股银行相对A股银行股息更具吸引力。虽然郑州银行H股2024年度股息率低于国有大行,但结合港股免征股息税的政策,实际回报率仍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2月以来,险资对中资银行H股的累计增持规模已超1500亿港元,主要集中于国有大行和头部股份行。除了郑州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也获平安人寿三度举牌,年内7家上市银行获险资举牌,这既反映出险资配置策略的灵活性,也显示出区域性城商行的估值修复潜力与地方经济绑定的特质,为险资提供了差异化配置空间。
郑州银行的当下,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真实写照。诉讼危机暴露了其在房地产贷款业务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房企债务违约的连锁反应仍可能带来后续挑战;但与此同时,业绩的逆势反弹、险资的果断举牌,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低利率时代,高股息、低估值的银行H股成为险资的“避风港”,而郑州银行作为区域性城商行,能否借助这一东风实现估值修复,在化解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的同时,抓住地方经济发展机遇,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这场风险与机遇的博弈,仍在继续。(《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