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格米特(SZ002851)$ 二季度收入毛利净利情况都不及预期,收入同比只增长8%,利润同比下滑了60%多,主要原因是:
1)变频家电国内市场的消费刺激使得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头部大家电企业的产品(大企业都是自制变频器件),而公司面向的小家电企业销量很惨淡,导致公司的收入反而受损于消费刺激
2)国内的内卷压力越来越大,消费类行业的价格压力都很大,同时25年新能车等低毛利业务的占比上升较多,导致公司在毛利上也受到了压力。
3)即便二季度主业承压,但坚定不移的保持了11%的研发费用率
4)几个重要的产能建设转固导致折旧有压力
主抓的大行业机会
数据中心:不能把公司定义为只有GB200 powershelf这一个产品,数据中心是全球化的发展,公司的电源产品也不只是英伟达一家的一个单品。公司致力于不拘泥于电源模块,而要像系统解决方案去做。公司从去年开始就努力在两条线上发力,一条是产品的研发测试导入,一条是code名单导入,每个客户都要努力攻关,客观上没有小作文说的那么快。
储能充电:虽然被诟病不赚钱,但是储能确实是万亿大市场。公司坚持服务B端的定位,为客户提供充电部件和系统解决方案(PCS、系统公司都能做)
新能源交通:公司最早的客户是北汽,产品覆盖电驱、电源、热管理部件等,单车价值量在10000左右。
智能家居:分变频家电和卫浴两块,公司定位于方案供应商,目前销售的主要是各种变频家电的控制器,但是未来推出整机也不奇怪。
董事长介绍
Q2的收入增速低,主要是公司有一块压缩机变频控制设备出口印度做的很大,但是Q2雨季多天气没有那么热,需求就下来了。卫浴方面整个行业都不好,公司还保持了25%增长,这个还是很不容易的。
Q2利润低也有原因,公司已经培养了四五个细分领域单项冠军,研发投入非常大,光AI就养了500个人,加上其他的业务公司大概有1000个研发人员在开发,且暂时没有产出。另外就是制造方面,公司要覆盖很多海外大客户(产能需求都不一样),建了产能总是容易遇到形势的变化,产能和客户的需求总是不好匹配,导致利用率不高。去年公司最大客户采购额3亿,今年预计5亿,后面可能有储能客户给到20亿,公司都很头疼要不要接。公司这样的公司,就是要做到150-200-300亿收入利润才能起来。
按理说后面每年保持2-30%的收入增长问题不大,今年上半年主要就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
Q&A
公司研发精力如何分配
AI去年投了3-400人,现在500人,还在持续增加,不排除再增加几百人;交通投入了400人;储能投入了200人;家电投入了600人;加上一些辅助人员,公司总的研发人员在3000人左右。公司不纠结短期利润,就是要持续提升研发投入
公司为什么能在通信电源做起来
公司先从医疗电源、工业电源等起家,然后涉足了通信电源,当时华为还没受到制裁。后面爱立信、诺基亚、思科都找到公司做业务,从小项目开始一步步做起来。前年开始跟英伟达接触,去年10月推出产品通过认证。整体有点像无意中走入了这个行业,之前潜意识觉得需求不会这么快,但是去年去了硅谷就开始加速投入了
NV相关的产品后续的产品架构是怎么样的
最早的服务器电源很简单,就是12V供电。后来发现功率提起来以后,电压不能太低,所以搞到了48V电源,后面搞到了54V。再往后提高,meta谷歌提出了±400V,英伟达提出了800V。现在国内380V交流进,800V直流出肯定会大规模用的,因为国内电力变压器很充足稳定。美国那边电力变压器比较贵,所以开始考虑10kv-800V的固态变压器。SST的高频高压会带来很多问题,没有2-4年的时间是用不了的。公司现在各种方案都在做,HVDC和SST都在搞,HVDC的样机已经出来了。后端800V直接到48V还是12V还没有定论,就看谁家的方案先出来卖的多就会形成标准。
电压末端最终变到0.几V,公司猜想未来这一块的电容电感可能会用半导体做
AI客户结构
过于敏感,不便披露
AI客户是多维度的,既要搞定腾讯字节阿里这种CSP,又要搞定设备制造商(浪潮联想富士康),各个层面都要送样测试,是很复杂的。公司在部分客户已经突破,但是不方便说
AI产品也是多维度,有的还是GB200,有的已经在探讨800V
未来即便有再多的电源企业进入市场,想要把以上问题摸透都是非常困难的
送样测试的周期有多久
如果公司产品开发的很完善,单纯的测试会比较快。但是测试之前要搞定研发采购等环节,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几周就能测试完,不顺利的话反反复复搞好几个月都很正常。国外沟通起来还有语言问题,签证问题,每一家都不一样
ASIC客户会切入么
NV是引领行业的,但是电源产品只要做出来,给另一个客户改造最多6个月就出来了,所以公司肯定是所有客户都要做。国内的寒武纪升腾,国外的英伟达和其他系列,公司都要推进
公司的竞争力
最近半年来很多巨头都说要做,比如阳光一上来就要SST,这都很正常。但是这个行业做的最好的还是台达,2010年就开始,光宝是2017年开始做,公司是前年底开始做。台达是高压低压芯片级都在做,做了十几年了,硅谷AI领域可能一半是华人,电源领域可能8成是华人,而且以台湾人为主,所以台达优势得天独厚。这个行业如果想做好,没有3-5年根本入不了门。各种新进入者的确是强劲的力量,但也需要3-5年的时间。对公司来说的挑战就是要在3-5年内把市占率和客户粘性做下来
BBU\PCS这些产品公司进展如何
AI电源是快速波动的,都是容性负载,现在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超级电容(ms级别)。公司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了,跟一些客户也做了验证没有问题
BBU方面,中国有规定机房里不能进锂电池。国外用BBU就是实现了UPS的备电功能,公司也有产品。
超级电容的确是最好的波动性电力解决方案,但是是不是能全面铺开也要看情况,现在也有企业想把问题甩给电网去解决
更高功率的电源模块开发进展
800V500kw的第一个样机已经出来了,但是还在优化
800V的DCDC产品布局
800V-48V的产品正在开发(机架型插拔式的shelf产品),48V-12-1.6V的行业还没定论所以公司还在观望,芯片级到0.几V的产品公司开始做学术层面的预研了
800V-48V会不会做到服务器内
有争论,公司还没有做这种产品
800V节奏
最快27年开始推广
智能家居市场如何发挥快速迭代优势并避免内卷竞争
公司的增长在行业里,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端到端平台,有了这个以后公司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
公司上半年是主动降价来获得份额,但公司也在持续推出各种新产品整机(制氧机、冰激凌机等),公司已经拿到了四家车企的制氧机定点,未来可能高端车都会配备
量价利的指引
不披露,小作文都是扯淡的
定增里有披露电源的单瓦价格,怎么理解
那是第三方的调查报告(年初写的,非常框架性的东西),引用的时候有问题,已经给董秘降薪了20%
真实的下单价格不可能跟你们说的
AI发展对电源公司有什么挑战,台达和光宝哪些优势可以借鉴超越的
最优秀的还是台达,做了15年,产品非常丰富,客户关系也很好,光宝比台达差很多。传统电气设备公司要进来,需要3-5年适应期,很多公司习惯于做大系统,但现在要做精细化的产品,怎么找到优秀人才、建设供应链体系、构建客户人脉关系都是挑战。
客户最终就是考虑两方面,一个性价比,一个服务能力,公司现在很难说自己比台达的性价比和服务更好。但是任何行业都很难有人独吞,而且客户也不止一个英伟达,台达一家是完全应付不过来的。公司现在不能说一定能拿多少份额,最后还是取决于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和产品性价比
公司啥时候能报表兑现
目前有部分客户公司通过了合格供应商测试,也拿到了一点小单子,给后面的工作带来了推动。下半年能拿多少订单,公司也没底,但是明年肯定会有很多订单
未来电源供应商格局会怎么样
做电源的很多,但是最后真正进入供应链的不会很多
国内和国外电源的异同点
国内现在5.5kw用的很少,但也是未来的方向,公司后面会推出低端产品面向国内市场
电源功率进展
12kw从行业角度还是预研的阶段,估计27年才会应用
热管理业务的规划
电源企业做热管理相对容易,热管理企业做电源更难。公司一直有热管理业务,主要是在家用和商用空调的压缩机控制做的不错,在第三方市场做到了国内第一。公司也做了一些储能的热管理产品,汽车也做了一些商用车的热管理。但这一块对公司来说不如电源重要,要做的话难度也不会很大
AI产能能否满足明年需求
去年就开始建设AI产能,株洲、泰国都有自动化线,是够用的。公司现在要扩建的是储能、充电这些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