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尽管锂行业上游供给端加速出清,但是下游需求尚未完全复苏,行业正在寻找新的平衡。为深入探讨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协同创新,8月8日,2025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在“亚洲锂都”江西宜春召开。
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兼秘书长段德炳表示,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锂电产业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引擎”之一,但供需错配、“内卷”竞争、技术瓶颈、贸易壁垒等高质量发展转型中的“成长阵痛”仍存。面对新形势,行业企业要锚定“安全、创新、绿色、协同”四大方向,推动锂电产业行稳致远。
以行业共赢为路径
当前,“反内卷”正从终端环节向上游传导,近期多家大型锂盐企业相继开展停产检修、技改工作。
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7月21日公告,近日接到全资下属公司宜春银锂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通知,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生产设备后续的安全稳定运行,宜春银锂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拟于7月25日对生产线进行设备检修,预计检修时间26天左右。
中矿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于6月27日公告,为进一步降低锂盐业务生产成本,加速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深化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下属全资公司中矿资源(江西)锂业有限公司拟对年产2.5万吨锂盐生产线进行综合技术升级改造,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高纯锂盐技改项目,停产检修及技改时间约为6个月。
在上游资源端,江西、青海等地已开始规范涉锂资源生产,从政策端帮助行业收缩产能。据了解,7月14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下发通知,要求当地8家涉锂矿山企业编制储量核实报告,并在9月30日前完成报告编制。监管部门正在加快治理锂资源违规开发现象。
本次大会上,多位专家也呼吁要以协同共赢为路径,破解“内卷”重塑生态;要抵制低价恶性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同时要强化自律行为,遵循经济规律,摒弃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径,走向协同共赢的健康发展轨道,构建起生产有效益、产品有市场、需求有保障、品种品质品牌不断得到有效提升的良好产业链命运共同体。
协同创新共谋发展
近年来,提升原料自给率、开采低成本锂矿等是锂盐企业降本增效的常规措施。然而,随着锂盐价格不断探底,常规措施产生的效果有限。
例如,一些锂盐企业为了降本布局非洲锂矿,但非洲锂矿的综合成本并没有想象中低。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是路途比较遥远,运输费用较高;另一方面,当地环节多,运营成本也不低。”
在宜春当地,尽管有个别锂盐企业凭借原料自给率高、锂矿品位高等优势,在逆周期下仍可盈利,但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在此背景下,锂盐企业纷纷加码创新以求突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驻会副会长张江峰表示:“近几年,中国锂行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在盐湖提锂技术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盐湖锂资源,开发出吸附法、新萃取法、膜法、煅烧浸取法等多种技术,通过‘吸附+耦合’,可实现原卤直接提锂。矿石提锂技术方面,在锂辉石及锂云母焙烧、浸出、除杂等环节不断优化,提高了锂的回收率和产品质量。”
除了提锂技术迭代升级以外,企业还通过大幅降低单位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上述业内人士称,锂价处于高位时,回收率的问题并未引起关注。在锂价跌破8万元/吨以后,企业开始不断压缩成本,使用云母矿的企业开始想办法提高冶炼回收率。因此,低成本、高品质、高回收率的提锂技术不断涌现。
“比如全球传统工艺处理的沉锂母液折碳酸锂量每年超10万吨,随着碳酸锂需求增大,量还会继续扩大。锂盐行业副产的硫酸钠等每年夹带损失约1万吨碳酸锂,而公司可将元明粉中氧化锂含量降至万分之0.3,公司萃取体系稳定、水溶性小、抗乳化能力强,锂收率可高达99.9%。”上海意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道勇对记者表示,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快速发展,全球锂盐需求量也会快速上涨,但全球锂资源储量却是有限的,因此优化提锂技术势在必行。